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日益成熟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4日 08: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前4年,全國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25%

  ○去年底,全國1444座博物館免費開放

  ○今年初,全國已建成農家書屋24萬個

  ○10年後,全國將實現農村廣電戶戶通

  今年4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組在北京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專門人才承擔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課題研究,組成國家公共文化的智囊團;今年6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工作會議在重慶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文化部門領導聚集一堂,獻計獻策。這標誌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了制度層面,日益成熟,因為制度設計的根本就是要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鮮明體現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基礎設施發展迅速

  村村通、農家書屋、共享工程遍佈各地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是設施,而我國的文化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在農村,只有加快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改變城鄉嚴重不對稱的狀況,公共文化服務才能均等共享,惠及全民。

  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是為了讓農業人口享受與城市人口同等的文化權益,至2003年,實現了全國62萬個行政村的廣播電視全覆蓋;2004年到2006年,10萬個5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聽上了收音機,看上了電視;2008年,直播衛星技術的應用改變了收聽效果不佳的問題,預計在今年底,共計71.66萬個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將全面“掃盲”,連身處深山老林的農戶都能收聽收看到48套廣播電視節目;再過10年,我國農村不但將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還將達到農村的戶戶通。

  2007年3月,我國開始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在全國各行政村建立的農家書屋是農民自主管理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每一個農家書屋可供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於1000冊,報刊不少於30種,電子音像製品不少於100種。今年初,全國已建成農家書屋24萬個。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共享工程服務網絡體系,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共建共享。工程自2002年實施,截至目前,已建成縣級支中心2814個,覆蓋率96%,鄉鎮基層服務點達到15221個,覆蓋率44%,而村基層服務點也達到79萬個,資源總量為90TB(萬億字節)。

  此外,送書下鄉工程、流動舞臺車工程等,由中央財政統一撥款,統一配送至農村,尤其是592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鄉鎮受益更多,初步解決了農民看書難、看戲難問題,提高了文化基礎設施的均等性。

  為了讓圖書館、文化館的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老百姓可以十分便利地享受文化,各地還在鄉鎮建立了分館,並將服務網絡大大延伸。

  “自從圖書館在鎮裏開了分館,兒子每天都能像城裏孩子那樣,天天去圖書館看書了。”浙江嘉興市王家涇范灘村的村民金亞芳看著嘉興圖書館鄉鎮分館落成後,興奮地説。在嘉興,這樣的分館有20多個,分佈各處,村民可以就近借閱最新書刊,也可以通過數字信息庫共享200萬冊的圖書資源。

  上海嘉定區基本實現了城鄉文化一體化,據區委書記金建忠介紹,區、鎮(街道)、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經建成,12個鎮或街道成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58個村或居委會建有多功能文化活動室,全區老百姓出門步行15分鐘就能到達其中一個文化活動場所。浙江、廣東、天津、吉林等地相繼實行了基層文化設施的合作聯辦、委託管理,併發展流動圖書館和博物館,使大眾能夠就近享受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使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政府主導堅持始終

  免費開放,增加投入,體現文化的公益性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組副組長、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認為:公共文化屬於國家和全民的公益事業,保障的是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所以,必須由政府主導。

  近些年,正因為政府在公共文化中的主導地位,使國家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於民,也讓國家的財政支出向文化傾斜,並使西部省份、欠發達地區得到優惠的政策扶助。

  我國很多博物館的硬體設施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2004年起,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了免費制度,到2009年底,全國各級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已有1444座向社會免費開放,充分顯示了公共文化資源的公益性。

  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建設投入不斷增加,並依據城鄉具體情況和各地區的差異有所傾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基本保障。“十一五”前4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總計超過900億元,年均增幅25.28%。從2002年到2005年,國家投資4.8億元,用於扶持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的建設;“十一五”期間,為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共投資39.48億元,用來新建和擴建2.67萬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2009年,縣級圖書館、文化館修繕專項資金已達到3.03億元;2009年到2013年還將安排資金10.59億元,專門補助中西部地區社區文化設施建設。

  到2009年底,全國已有2850個公共圖書館,3223個文化館、38740個文化站。在城市,由政府投資建設的綜合性文化場所——大劇院和音樂廳,如今遍佈各地;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國家圖書館二期暨數字圖書館工程等相繼落成,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正在建設中,這些建築既讓市民接受了世界優秀文化藝術的熏陶,也成為城市和國家的文化標誌。可以説,一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正在全國形成。

  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興辦活動,推進培訓,不斷選拔優秀人才

  在太湖之濱的江蘇吳江市有個“文化聯動”,如今已經成為享譽長三角地區的文化品牌,每年4月,吳江各鄉鎮的農民和外來務工者都會將自己創作的節目搬上舞臺,然後再選送最優秀的節目推薦到其他鄉鎮直至縣市交換演出。吳江文化館館長沈泉生説,他們的文化館設施很先進,但如何吸引市民和農民進來參與文化活動,卻需要文化館工作人員服務意識的轉變和服務能力的提高。“文化聯動”就是他們轉變公共文化服務意識,變被動為主動的一大舉措。

  其實,沈泉生提出的問題,或多或少,在全國各地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都有所表現,硬體提高了,服務能力滯後,結果,十分講究的文化場館門可羅雀。

  不斷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吸引人們的廣泛參與,是提升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能力的一項長久措施。全國群星獎迄今為止已舉辦15屆,先後推出了近4000件獲獎作品,今年5月在廣州舉辦了第十五屆群星獎評獎,又評選出220個作品、110個項目和100位“群文之星”,通過評選,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才培育和選拔。目前全國已有963個縣及鄉鎮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這一稱號促進了各地對民間藝術的保護髮展。2000年和2002年全國部分省市農村題材小戲兩次進京演出,今年的“大地情深”是第三次全國城鄉基層群眾小戲小品展演活動,中國老年合唱節迄今已舉辦11屆,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也已舉辦三屆,不但從中涌現出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還激發了各階層對公共文化的參與熱情。

  按照中央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未來將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徹底改變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和東西部之間的不平衡,並盡力向文化建設薄弱的農村和基層傾斜;加快文化體制和機制改革,使公共文化資源有效整合;加強從業人員培訓,設立公共文化從業的準入“門檻”,改變人員數量不足、專業素質偏低的現狀,全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