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專家回應中國經濟責任論: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是表象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4日 02: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如果以國家為統計單元算總量,中國是排放大國。但是,從人均水平看,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2007年中國為4.6噸,不足美國的1/4,只有歐盟的1/2。中國努力減排二氧化碳,在世界上是做得最好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1990年到2007年,全球單位産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了15.4%,美國下降了27%,發達國家平均下降22%,發展中國家平均下降10.2%,而中國下降了49.2%。

  中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和歷史累積排放,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針對西方一些國家熱炒的“碳排放大國責任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8月3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國際能源署數據表明,中國在2007年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60.3億噸,超過美國2.6億噸,比歐盟27國的排放總量高出1/3,佔全球排放總量的20.8%。化石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佔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4以上,因而基本上可以説,中國在總量上已成為二氧化碳排放大國。

  “但是,從人均水平看,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2007年中國為4.6噸,比發展中國家人均2.6噸的水平高出76.9%,略高於全球平均4.4噸的水平,但不足美國的1/4,只有歐盟的1/2。”潘家華強調,“再看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累積排放,中國、美國、日本、印度、加拿大等13國(G8+5國家)從1850年到2004年間,中國的歷史累積排放貢獻佔這13個國家的10.8%,只有美國的約1/4;中國的人均歷史累積排放貢獻率僅為1%,遠遠低於美國(21.3%)、加拿大(16%)和英國(16.4%)等發達國家,僅僅高於印度(0.4%)。”

  潘家華説,“如果以國家為統計單元算總量,中國是排放大國。但這只是表象。我們要看的是,中國成為排放大國的內在原因和是否擔當了相應的責任。”

  他指出,中國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需要大量能源和碳的存量積累,例如公路、鐵路、城市基礎設施、房屋建築等,而發達國家已經完成這一過程。中國如果保持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的城市化速率,每年就要凈增1400萬城市人口,相當於歐洲中等國家荷蘭的總人口。中國的人均碳排放所支撐的消費,還只是溫飽水平。一部分高收入者效倣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有奢侈浪費排放情況,但多數中國人的碳排放只是用以滿足基本需求。中國的資源稟賦是缺油少氣富煤炭,能源結構中高碳的煤炭佔2/3以上。還有,中國在國際産業大轉移中被作為世界工廠,在中國境內生産的産品所內涵的碳排放,並沒有為中國人消費,而是出口到人均碳排放已經很高的發達國家消費。

  中國當前所做的努力和未來的減排承諾,已超出作為發展中國家需要承擔的義務

  如何理解中國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的責任?潘家華表示,首先要看歷史責任。中國工業化城市化起步晚,當前全球升溫主要是發達國家的貢獻。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溫室氣體的歷史貢獻只有美國的1/4;在人均水平上,中國人的全球升溫貢獻率只有1%。其二要看道義責任。在總體上中國的排放只是基本需求性質的,不同於發達國家的整體上奢侈浪費排放。從倫理視角看,基本需求碳排放應該優先於奢侈浪費排放,後者需要承擔更多的道義責任。第三,要看現實減排行動。中國所做的努力,多數發達國家也望塵莫及。比如説,中國缺鈾、少技術,發展核電的速度和新增規模卻居全球第一。第四,要看未來承諾。中國已經向國際社會明確承諾在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下降40%—45%。如果拿這一指標衡量,發達國家也難以做到。第五,要看國際貢獻。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義務,積極參與清潔發展機制的國際減排合作,在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充分考慮應對氣候變化。

  “從以上分析可見,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和體量較大的發展中經濟體,表象上的排放大國情有可原;從歷史和現實角度看,中國應該承擔的責任比較有限,當前所做的努力和未來的減排承諾,已經超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需要承擔的義務。”潘家華強調説。

  中國努力減排二氧化碳,在世界上是做得最好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潘家華認為,“中國努力減排二氧化碳,在世界上是做得最好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首先,中國能效提高的速度和水平,全球有目共睹。1990年到2007年,全球單位産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了15.4%,美國下降了27%,發達國家平均下降22%,發展中國家平均下降10.2%,而中國下降了49.2%。中國的噸鋼能耗,從1990年的1.5噸下降到目前的0.65噸,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的煤電效率,採用先進的超超臨界技術,每度電煤耗已經降至300克以內,優於多數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第二,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和規模,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不論是風能、太陽能還是生物質能,中國的發展速度均快於發達國家。中國的水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不僅如此,中國還大力發展核電,大量而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第三,在全世界不少地區大規模毀林的情況下,中國多年來大力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12.7%增加到目前的20%以上,效果尤為顯著。第四,中國的人口和脫貧政策,也對溫室氣體減排有積極而重大的貢獻。

  潘家華説,對於未來減排,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比2005年下降40%—45%,在發達國家工業化歷史進程中,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15年內實現如此高強度的減排。不僅如此,中國言必信,行必果,正在將這一目標落實到十二五規劃中。

  “中國正在加速低碳轉型,”潘家華説,“但是,中國的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在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中,中國發揮了積極而富有建設性的作用

  國際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破壞了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最大障礙。

  “這一觀點混淆視聽、顛倒黑白!真正阻礙哥本哈根進程的,是發達國家。”潘家華表示,發達國家所承諾的2020年的減排目標,遠不能滿足控制溫升2℃目標的要求,而且通過改變基準年份而“打折”,通過允許涵蓋森林碳匯和境外減排而“摻水”,背離巴厘路線圖向發展中國家要高價講條件。在資金問題上,發達國家不願承擔巴厘路線圖規定的義務。

  潘家華表示,國際上對中國的誤解或曲解,是因為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反對在哥本哈根協議中明確包括“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比當前減少50%、發達國家減少80%”的內容。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反對的根據,除了科學上的不確定性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發展權益問題。當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上大約各佔50%的份額;發達國家人均年排放15噸二氧化碳,美國人均年排放20噸二氧化碳;發展中國家人均年排放2.5噸。如果發達國家減排80%,在2050年,人均仍有3噸,美國人均仍有4噸;發展中國家減排20%,則到2050年人均只有2噸。這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排放權益被剝奪。中國人均排放高出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按這一目標,中國需要更大幅度的減排,因而中國的排放需求也得不到保障。可見,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維護的是發展權益。

  “在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中,中國發揮了積極而富有建設性的作用。”潘家華指出,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堅持巴厘路線圖,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談判方向和進程;中國超出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單方面無條件提出難度較大的減排目標,對談判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在減排透明度等問題上表現出極大靈活性,使哥本哈根協議得以形成。

  “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變化的受害方,當然會是今後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取得成功的推動力量。”潘家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