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申遺專家組組長披露背後故事:我親歷了丹霞申遺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3日 07: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貴州赤水拍攝的丹霞地貌風光景觀。(2009年10月4日攝) 8月1日,“中國丹霞”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丹霞”項目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貴州赤水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申報自然遺産,包含的6個申報點分別是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新華社發(張紹明 攝)

  【閱讀提示】

  隨著中國丹霞項目入列《世界遺産名錄》,中國擁有的世界遺産地增加至40處。而此次申遺,採取了6地捆綁方式,引人注目。目前尚在巴西利亞的中國丹霞申遺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彭華,披露了背後的故事。

  “巴西時間8月1日18時第三十四屆世界遺産大會審議通過了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丹霞山崀山泰寧赤水龍虎山江郎山全部入選!”8月2日早晨5時50分,記者接到了中國丹霞申遺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彭華從巴西發來的短信。

  雖然無從判斷他此時的表情,但從一連兩個感嘆號,從六個申遺地之間沒有頓號一氣呵成,可以看出,這位54歲的專家是如何地激動和興奮。“奮鬥17年的事業,今朝終於功成。”

  四代師承

  推動“地方名山”升級

  丹霞地貌是地殼演化到一定歷史階段而出現的特殊地貌類型,不僅孕育了特殊的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而且具有極高的景觀美學價值,具有重要的地球科學意義和發展科學考察旅行、科教旅遊的良好基礎和廣闊前景。而地處廣東省北部的丹霞山,恰恰是傑出代表。

  作為丹霞地貌研究的“搖籃”和大本營,中山大學對丹霞地貌的研究一直領先於國內同行,已有四代學者為之而付出了辛勤的耕耘:1928年,中山大學的馮景蘭教授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沙礫岩命名為“丹霞層”。隨後,同校的陳國達教授于1938年提出“丹霞地形”概念。此後,“丹霞地貌”的概念被中國地理學者沿用至今。經吳尚時、曾昭璇、黃進等人師傳,到彭華已是第四代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