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北大荒 濃墨重彩寫傳奇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2日 07: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一眼看到了你/愛的熱流就涌出心底……/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獻給了你/你的果實裏,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裏,有我的血液……”

  一曲《北大荒人的歌》,撼醒了亙古荒原。自1947年以來,百萬拓荒者把汗水、淚水、血水融入荒野,用青春、智慧、生命澆灌黑土,終將祖國東北角染成一片綠色。曾經渺無人煙的北大荒如今已建起了我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産能力最強的國有農場群。

  63年來,墾區累計生産糧食4504億斤,向國家上交商品糧3334億斤。

  如今,這裡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昔日的北大荒變成了“中華大糧倉”。同時,九三糧油、北大荒米業、完達山乳業等一大批龍頭企業成為帶富農民的“火車頭”、轉移農民的“傳送帶”;百餘座農墾新城成為新時代農墾人引以為豪的美麗家園。

  得益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種地不再“看老天臉色”

  7月的三江平原,滿目蔥綠,稻菽飄香。

  “今年春播受低溫影響拖後一週,但插秧結束不比往年遲,苗情還好于往年。”創業農場職工李金欣興奮地説,新買的高速插秧機派上了大用場,效率是普通插秧機的3倍,他的家庭農場310多畝地插秧只用了不到一週時間。

  “分局860萬畝水田的浸種、催芽、播種、整地、插秧、收穫和秋翻地作業,一年中只用‘七個10天’即可全部完成。”建三江分局黨委書記王金會認為,農業生産之所以不再“看老天臉色”,得益於規模化、機械化和標準化。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墾區創造了以“四到戶、兩自理”(土地、機械、盈虧、核算到戶;生産、生活費自理)為特徵的“大農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20多萬個家庭農場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主體。目前,35%的規模家庭農場經營了墾區82%的耕地,家庭農場戶均經營土地350畝以上,最大的經營規模可達1萬畝以上。

  土地規模經營讓大農機威風盡展。目前墾區已建成農機裝備作業區266個,擁有大馬力現代農機裝備600台(套),農用飛機50架,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10萬千瓦,農業機械化率96%,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和發展水平都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

  農機裝備水平的全面提升,也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和勞動生産率的大幅提升。目前,墾區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超過70%,農業職工人均生産糧食35.4噸,超過了發達國家勞均生産糧食25噸的水平。

  高度的農業機械化使墾區實現了跨區作業,帶動了周邊農村農業生産水平的提高。2009年,墾區完成跨區作業面積2300萬畝,推廣良種2237萬畝,為地方開展種植業保險2100萬畝,“場縣共建”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至今,墾區已累計完成水利工程投資93.3億元,重點建設了興凱湖、勤得利、江蘿、查哈陽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基本建成防洪、除澇、灌溉和水土保持4大水利工程體系,使60%以上的耕地得到設施保護。此外,墾區在4000多萬畝耕地上建成了由7萬條林帶構成的4萬餘個網格的防護林工程,農田林網化達到90%。

  依託規模化、機械化程度高,農業基礎設施持續改善等優勢,農業標準化得以落實到田間地頭。

  “以往種地是憑經驗,現在根據水稻葉片生長情況抓生産,比以往‘掐日子’準多了。”七星農場職工張景會口袋裏常揣著一本《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的小冊子,“三葉半可以插秧,四葉以後分蘗……按這本小冊子搞生産,傻子也能把地擺弄好!”

  看葉子就能種好水稻,那是現年87歲、被譽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一生的研究結晶。他56年在田間留下的足跡能繞地球兩圈,為的就是尋找出水稻那十幾瓣葉片下的科學規律。

  墾區現已擁有一支由15個科研院所、9個技術推廣中心、103個農業技術推廣站和7萬多名科技人員組成的龐大科技支撐體系。依託這一體系,墾區做到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科技要領直接到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業科技貢獻率分別達到82%、67%,氣象、土肥、種子和植保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日漸完備。

  “目前,墾區在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節水灌溉、農業航化作業等新技術應用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黑龍江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局長隋鳳富介紹,墾區累計已培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30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去年墾區糧食綜合畝産達到431.3公斤,比上年提高18.95公斤。墾區水稻、玉米、小麥和大豆4大作物的平均畝産,分別比地方農村高出200公斤、150公斤、100公斤和50公斤。

  2009年,墾區連續第六年獲得糧食大豐收,總産實現330.5億斤,糧食總産和增産幅度再創歷史新高。

  建大基地、樹大龍頭、塑大品牌,從農業開發走向工業開發

  初夏時節,走進黑龍江農墾寶泉嶺分局的食品工業園,仿佛來到了一個龐大的“食品王國”,米業、醬業、肉業、奶業、蔬菜加工業……2.6平方公里的園區裏,30多家工業企業個個紅火。

  雙匯北大荒肉業日加工能力將由46噸擴大到100噸、中日合資企業日魯北大公司有機蔬菜種植面積將由1萬畝擴大到2萬畝、全國最大的寶泉嶺醬業新增5萬噸生産線將於年底投産……今年前4個月,這裡就完成了工業增加值近4億元。

  這樣的農業産業化場景,讓老北大荒人感慨萬千。

  建場初期,墾區工業大多以“小糧油、小修理、小建材、小釀酒、小乳粉”為主體,這些小而散的農産品加工業難以承擔起牽動墾區經濟轉型的重任。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農墾九三分局日益發覺“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無法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如何衝破傳統産品農業的制約、改變農産品“原字號”進市場的狀況?

  他們利用種養業基礎較好、土地相對集中、局辦場辦工業發展較快的有利條件,把全局194萬畝耕地集中到4580名種田能手中,並成立11個産業服務公司,根據企業需要組織生産,使産品生産走向專品經營、精深加工、成品貼牌外銷的市場經營軌道。農田變成“第一車間”、場長變成經理,農區工業化衝出了一片晴天。

  九三分局的有益嘗試,為墾區大步邁向市場趟了路。進入新世紀,墾區大手筆重組了稻米、油脂、麵粉、麥芽、乳品、肉類等農産品綜合加工企業,結束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品牌過多過亂的歷史,增強拉長了以種植業、養殖業、特色經濟為主的産業鏈——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借船出海”,相繼在大連、天津、廣西防城港等地各建一處年加工150萬噸大豆的控股公司,目前,集團年加工大豆能力可達700萬噸,一舉躋身全國大型企業500強;

  投資1.9億元的北大荒牛業10萬頭肉牛屠宰生産線,從2005年4月末動工興建到當年建成投産,僅用了150天,創造了同類企業建設的新速度;

  北大荒米業對墾區的米業加工企業進行資産重組,現下轄32個制米廠、14個子公司,擁有國際領先的制米生産線140余條,年加工稻穀能力700余萬噸,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專業稻米加工企業;

  墾區還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組建了北大荒商貿集團,建成了覆蓋華東、華北等8大銷售區域的省、市、縣三級代理分銷網絡,設立零售網點15000多處……

  建大基地、樹大龍頭、塑大品牌。北大荒依託九三糧油、北大荒米業、完達山乳業等16家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了油、米、面、薯、乳、肉等10大主導産業。目前,墾區糧食加工轉化能力達到2000萬噸,年處理鮮奶能力77萬噸,生豬屠宰能力500萬頭,糧豆、畜産品的加工轉化率分別達到70%和100%。“北大荒”品牌無形資産價值已達到205.36億元,在2010年度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上列第四十五位。

  完善功能,集聚産業,構建城鄉一體化先行區

  迎著初升的朝陽,七星農場職工高文福駕車從七星家園社區出發,順著筆直的田間公路前往20公里外的第二管理區作業站。身後城鎮社區的新樓房裏有他一套115平方米住房,而前方的家庭農場,800多畝稻田在等著他去管理。

  “耕作在廣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現代化的城鎮裏”——幾代農墾人的夢想,已然握在他的手中。

  63年來,伴隨著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的腳步,100多個國有農場、9個分局作為生産經營的主體,同時又兼有社會管理的職能,分局局直機構、農場場部和廠、礦、校所在地便形成場鎮。這就是農墾小城鎮的起源。

  按照“集中建設、集約發展、集聚人口和産業發展”的思路,黑龍江墾區近年大力推進“撤隊建區”,原有2241個生産隊建制全部撤消,著力重構“四五”城鎮體系:即分別按照地級市、縣級市、鄉鎮級和新農村標準,規劃建設5個中心城、50個重點鎮、50個一般鎮和500個管理區。

  去年,80多億元資金紛紛流向墾區的城鎮建設。地處偏遠的遜克農場去年投資1億多元,依山傍水在場部建設了75棟住宅樓,一年的建設就超過了30年的總和;七星農場一年拆遷15個居民點,改造房屋1536戶。

  截至去年底,墾區已累計搬遷717個居民點,涉及7.9萬戶居民,拆遷面積440萬平方米;新建住宅總面積564.5萬平方米,相當於前5年的總和;整理復墾耕地約1.37萬公頃,相當於又增加一個中小型農場。

  墾區還把小城鎮建設與泥草房改造、危舊房改造、棚戶區改造、廉租房建設等政策支持結合起來,各農場因地制宜,探索出“上級政策爭一塊、一事一議提一塊、招商開發引一塊、過緊日子省一塊、置換方式節一塊”等多種方式,破解建設資金瓶頸。查哈陽農場去年用於城鎮建設總投資達2.2億元,20萬平方米住宅樓房的開發建設,農場全部招商開發,沒花一分錢。

  墾區把集聚産業作為“抓城”的重中之重,以業聚人,以業興城。眼下,大西江農場的林苗産業、鶴山農場的圓蔥産業、榮軍農場的沙棘産業、嫩江農場的脫毒馬鈴薯産業、躍進農場的亞麻産業……“一場一業,一鎮一品”的産業發展格局脈絡漸明。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墾區城鎮的社會服務功能也日益完善:形成了分級辦學的終生教育體系,人均受教育年限11.3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8年;健全了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每千人口擁有醫生6.7人、住院床位4.7張,人均佔有衛生資源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層衛生所覆蓋率100%;建成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五險合一”的社會保險體系;公路通車里程達1.51萬公里;廣播電視通信網絡全面覆蓋,電話入戶率75%以上;建成大型文化體育廣場100余個,70%以上的基層單位建成了文化活動室。

  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墾區與地方打破樊籬,攜手把“場縣共建”向縱深推進。據統計,2009年,墾區與地方共建學校34所,互免借讀費就近入學學校90所,農村到農場就讀學生3萬多名。91所墾區醫院成為地方的互為定點醫院,農村到墾區就醫達6萬多人。45%以上的毗鄰場縣或交叉小城鎮基礎設施實現共享。

  到今年底,農墾城鎮化率達到67%,其中,建三江、寶泉嶺、紅興隆等8個城鎮先後晉級全國小城鎮建設的先進鎮、試點鎮和示範鎮行列。

  “2012年,我們將全部完成居民點撤並拆遷工作,最終保留500個左右的管理區,屆時墾區城鎮化率將達到80%,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隋鳳富介紹,屆時這些小城鎮吸納周邊農村居民務工、經商、置業和居住的人口規模將達5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