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長江上的“科學決戰”—寫在防汛抗洪關鍵時刻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1日 16: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我國多省市遭遇暴雨襲擊

  暴雨連連,江河驟漲,濁浪排空……

  6月以來,長江沿線降雨記錄一次次被刷新,上遊洪峰迭起,中下游頻頻告急,水情警報接踵而至……

  這場新世紀首次流域性特大洪水,距離驚心動魄的1998年大洪水已經12年。

  12年前,長江防線處處戰旗獵獵、責任狀連著“生死牌”,千百萬軍民眾志成城,用血肉之軀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抗洪史詩;12年後,預報預測精確及時,水利樞紐調控有序,應急預案執行有力,一場沒有硝煙的“科學決戰”在長江沿線抗洪主戰場打響。

  水利樞紐攔洪削峰 長江中下游“峰迴路轉”

  長江防總副總指揮、長江委主任蔡其華在評估今年長江汛情時説,“今年長江流域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頻發,降雨之多、強度之大、水情之猛、災情之重、抗災之急為近十年來所罕見。”

  兩個月的時間裏,長江寸灘、城陵磯、九江、大通和南京河段超警戒;湘江、澧水、烏江、嘉陵江、漢江等20條重要支流超警戒,渠江、任河超歷史記錄……

  最危急的時刻莫過於7月下旬長江接連而至的兩次洪峰。7月20日上遊形成流量達每秒7萬立方米的特大洪峰,這是三峽水庫建庫以來的最大一次洪峰,也是1981年以來通過宜昌的最大洪峰,峰值流量超過了1931年、1954年和1998年。

  歷史記錄顯示,就是在這三個年份,長江中下游曾被洪水無情肆虐。哪怕在1998年,也是險情不斷,武漢打響保衛戰,簰洲灣江堤潰口,5萬多人一度流離失所。

  這一次,咆哮而至的大洪水再也卷不起風浪!

  這份自信來源於在1998年之後的12個年頭裏,舉國之力興建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已基本建成,這項凝結著現代科技成果、擁有數十個“世界之最”的超級工程有220多億立方米防洪庫容。與此同時,各級投資769億元加高加固了中下游干支流堤防5341公里。

  7月20日的洪峰首先被三峽水庫攔截近一半,洪水平穩地通過了簰洲灣、螺山,在12年前保衛大武漢的前沿陣地龍王廟,市民還如往常戲水納涼。

  7月28日流量達每秒5.6萬立方米的洪峰再度進入三峽水庫,雖然流量不及前一輪,但長時間高水位浸泡的大堤能否抵擋?人們的心再次懸了起來。長江防辦調度處處長王井泉胸有成竹:“對於加固後的長江幹堤,警戒線附近的水位構不成較大威脅。”

  長江防總評估,三峽工程的利用減少了10萬勞力上堤巡堤查險,僅此一項就減少了上千萬元防汛經費的消耗。

  “完善的防洪救災體系勝過千軍萬馬”,水利部副部長劉寧感嘆道,1998年大洪水時,長江幹堤出現了7000多處險情,防汛抗洪動用了670多萬人。而今年長江沿線有63萬人巡堤查險,主要為了做到萬無一失。

  科技防汛精細入微 把握長江的每一次脈動

  在對1998年大洪水的不斷反思中,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長江治水防災水平不斷提高。

  目前長江水量預報精確度達到了幾百立方米以內,水位預報達到厘米以內,這種精確度得益於現代化技術運用到了抗洪每個環節:

  ——135個水文站實現自動化報汛,從開始測流到數據傳至國家防總,僅需30分鐘,時間是過去的二十分之一,準確率卻達到99%;

  ——長江洪水預報系統,1小時內可為三峽水庫及長江中下游主要站的預報提供較高精度的預報成果;

  ——定量降雨預報,應用多種現代化手段所觀測的資料,為洪水預報提供準確定量的降雨預報;

  ——遠程異地會商系統,靠現代通信技術實現多點遠程會商,每個防汛決策部門輕點鼠標,流域複雜的雨情、水情和汛情就能盡收眼底。

  先進技術奠定了科學調度的基礎。7月下旬兩次大洪水,長江防總科學調度,三峽水庫攔蓄洪水約90億立方米,有效發揮削峰作用。在支流漢江,7月19日,丹江口水庫削減洪峰93%,避免長江和漢江洪水“兩江夾擊”;安康水庫削峰攔洪使洪峰推遲5小時,為3萬名群眾安全轉移贏得寶貴時間。

  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熊鐵説,按照“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方針,長江防洪兼顧左右岸,協調上中下游。水多的時候把洪水攔下來,不緊張的時候再放出去;超出河道能力,用水庫進行攔蓄調節;水庫攔蓄能力也超過了,再用分洪區,避免重點地區遭受洪水淹沒。

  “人給洪水留通道,洪水才能給人留出路”,12年來,長江上遊啟動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工程,中下游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總體而言,全流域治理已初步實現可持續與統籌兼顧。

  現代化的新科技、新成果以及新理念築起的長江防線更加堅不可摧,沿江幹部群眾面對洪水更加從容自信。

  以人為本治水防災 眾志成城昇華抗洪精神

  7月27日,長江上遊第二輪洪峰逼近三峽,漢江20年一遇的特大洪峰直撲武漢,兩江夾擊,形勢嚴峻。湖北省防指18時發出指令,漢江杜家臺分蓄洪區做好分洪準備!

  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省長李鴻忠分別帶隊趕赴漢江沿線,深入多個關鍵險段,察看汛情指導工作。武漢市委書記楊松、市長阮成發到現場組織指揮“星夜大轉移”。分蓄洪區廣大群眾更是發揚“舍小顧大”的“王家壩精神”,確保轉移工作高效有序。

  那是一個緊張的不眠之夜:一聲令下,武漢市、仙桃市啟動緊急預案,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幹警緊急動員,密集的車燈劃破夜色,紛沓的腳步如征戰的鼓點,分蓄洪區內3萬多群眾在短短8小時內全部實現緊急大轉移,牢牢掌握了抗洪搶險進退兩宜的主動權。

  此時,漢江下游的漢川市正經受超保證水位的考驗,3萬多名幹部群眾嚴防死守,90多公里江堤照得亮如白晝。在重點險段,突擊隊員肩扛背馱,揮汗如雨,忙著搶險加固。

  這種分秒必爭的沸騰景象讓人恍然回到1998年。事實上,偉大的抗洪精神一直在傳承,在發揚,在創新。

  肖三炎,武漢市蔡甸區旭光村黨支書,抗洪中肋骨摔斷,仍忍著劇痛堅守江堤,直至暈倒;

  魏志明,孝昌縣花園水文站老站長,在暴雨之夜被打翻的測量船扣在水下,漂到2公里外才獲救;

  劉守軍,洪湖市萬嶺村老黨員,主動請纓巡堤搶險,因勞累過度失足摔倒在水泥涵洞上,不幸遇難;

  ……

  天道酬勤。經過驚心動魄的42個小時,漢江洪峰安然通過漢川。7月29日12時,湖北省防指宣佈,杜家臺不分洪!

  “分洪,是為了用最小代價規避風險;最終不分洪,同樣也是為了盡可能減少人民群眾損失。”湖北省水利廳廳長王忠法説。

  聽到這一消息,消泗鄉農民陳三才一顆緊懸的心總算放下來,“謝天謝地!不分洪保住了今年的收成,感謝政府!”

  滔滔江水滾滾東去。在江堤上、在帳篷中、在會商室裏,每個崗位上的堅守者都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期的抗洪精神。(記者 馮誠 楊希偉 沈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