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觀察:“三錢”之後,時代呼喚新一代大師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31日 09: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錢偉長逝世

  7月30日上午6時,著名科學家、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錢偉長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傑出華人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與錢學森、錢三強並稱“三錢”。圖為錢偉長在“南湖杯”世界華人徵文座談會上的資料照片。中新社發 蒲莉 攝

  中新社北京7月31日電 題:“三錢”之後,時代呼喚新一代大師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繼錢三強、錢學森之後,又一位科學大師錢偉長去世。至此,被稱為中國科技界“三錢”的三顆巨星都已相繼隕落。與此同時,文學界、美術界……一位又一位的名家由於年齡的原因也相繼離開人世。

  人們在痛悼他們的同時,會發現一個更加令人深思的問題凸現在眼前:隨着他們的離世,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似乎缺乏培養出新一代大師的能力。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逝世後,這個問題曾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也受到中國高層的關注。溫家寶總理在一次座談會上表示:“錢老説的傑出人才,絕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師級人才。學生在增多,學校規模也在擴大,但是如何培養更多的傑出人才?這是我非常焦慮的一個問題。”

  溫家寶總理的焦慮也是整個社會的“集體焦慮”,因為中國正處在一個空前大變革的時代,需要大師來描繪,可是這個時代卻恰恰是一個大師寥若晨星的時代,人們迫切需要找到這一問題的病根。

  所謂大師,是指超出一般人才之上的、傑出的、特別有創造力的人才,大師應該是“通達之人”,他們在自己的專業內做出卓越的貢獻,又超越專業通識人間萬象。

  作為中國第三代留學生的傑出代表,“三錢”都是這樣學貫中西、融匯文理的“通達之人”,例如錢偉長,幼年飽讀詩書,早年進入清華大學以國文和歷史雙百的成績就讀文科, “九一八”事變後立志科學救國,要求轉入物理系,而他入學考試時物理只考了5分。當年的清華物理系主任吳有訓為其誠意所打動,這種不拘一格的氣度令人起敬。

  而當下,中國的大學都奉行技術至上的教育理念,大學裏的“專業”,不是根據人類的不同知識領域和世界的不同界面來劃分,而是根據社會的就業領域和相應的技能界面來劃分。專業越分越細,學生和學者的學術視野越來越狹窄。這樣的教育思維,可能培養出“專家”,卻無法造就“大師”。錢偉長執掌上海工業大學後,就提出拆掉各係科、專業、部門,以及教育與科研間的“四堵墻”,讓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培養。

  大師就像世界上最美麗的罕有之花,它所需要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都很苛刻。古人説,“十年磨一劍”,很多輝煌成果的取得是一個人畢生努力的心血,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而當前,中國的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還存在學術評價急功近利,注重短期,忽視長遠的傾向,科研人員往往追求“短、平、快”的研究成果,有的甚至以東拼西湊、創新含量很低的課題來充數。浮誇的環境和浮躁的心態,無法産生一流的科技成果,也無法涌現大師級的人物。

  造就大師級傑出人才,需要從源頭上改變大師賴以生長的“生態環境”,激發人的創造性。其次,持之以恒地推動教育改革,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改變辦學理念,讓學校從“官本位”、“商本位”回歸到“學本位”。

  令人欣慰的是,社會對大師的呼喚正在成為國家行動。不久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相繼頒佈。前者在現代學校制度、考試招生制度、辦學體制等方面制定了新的目標,後者則提出了使中國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的方向指南。

  這兩個綱領性文件,是中國破解“錢學森之問”的新開端,如能循着這一方向探索經驗、匯集民智、凝聚共識、穩步推進,中國或將迎來又一個大師輩出、新星璀璨的時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