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廣東試解“紐扣現象”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9日 12: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文化體制改革

    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上,觀眾在由729幅攝影作品組成的巨大畫屏前駐足。 吳呂明攝(人民圖片)
 

  編者的話

  文化産業正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有專家認為,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以2009年為起點,中國文化産業將進入一個黃金髮展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許多地方都把發展文化産業作為戰略抉擇,並以此為抓手,在繁榮文化、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時,培育新增長點,推動當地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文化産業已經成為新時期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力量。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文化産業區域掃描”系列報道,對一些省區市在發展文化産業中的新做法、新經驗、新突破進行系統梳理,以期為快速突進的中國文化産業“立此存照”、提供借鑒。

  從喜歡聽交響樂的“小資”,到廣場上跳舞的大媽;從相約去看電影的東莞打工妹,到粵東、粵西靠絕活吃飯的民間藝人……“經濟不景氣時,人們往往表現出更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市場消費的增長,使得文化産業通常具有反經濟週期的特點。”這一研究結論,生動反映在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的廣東。

  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東的文化産業如今已成長為一棵枝繁葉茂的“搖錢樹”。僅就電影業來説,今年1—5月,省內60家影院實現票房收入13.3億元,同比上升19.6%。剛剛閉幕的第五屆深圳文博會總成交額達880億元,比上屆增長25.4%。2008年,廣東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2270億元,佔GDP比重達到6.4%。文化産業的總量位居全國第一。

  驕人的成績下,也有顯而易見的“短板”——廣東文化企業普遍存在“小、弱、散、亂”狀況,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低;為國外做代工、做貼牌、“為他人做嫁衣”的“紐扣現象”廣泛存在,産品附加值和企業收益率都較低。

  為了破解“紐扣現象”,實現文化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廣東正著手推進文化産業資源整合,做大做強一批大型文化集團,並再次點燃文化體制改革的“引擎”。

  先行者遭遇“成長的煩惱”

  “小、弱、散、亂”,增速放緩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就陸續對文化單位進行減政放權、自收自支、面向市場等改革,文化産業的市場化、産業化程度相對較高。與此同時,貼牌生産企業較多,由此造成“紐扣現象”比較突出。

  凈資産3.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2.6億元、稅前利潤2800萬元——來自廣東新華發行集團的這一組數字乍看還挺“壯觀”,但在安徽新華發行集團面前卻顯得相形見絀,後者的這三項指標,分別是前者的5.2倍、3.6倍和8倍;而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新華發行集團的這三項指標,也均超過廣東新華發行集團一倍以上。

  管中窺豹,廣東文化産業集中度低的“短板”可見一斑。雖然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東省出版集團、珠江電影集團、嶺南美術出版社等省屬八大文化單位2008年的總資産達125億元,總收入93.6億元,但除南方報業外,其他企業的綜合實力在全國同行中均不處於領先地位。

  “同經濟改革相一致,廣東早期的文化體制改革,也是以放權、讓利、搞活為核心的。比如,目前民營資本幾乎滲入廣東所有允許進入的文化産業領域,民企數量已佔全省文化企業總數的50%。這在短期內迅速激發了文化産業活力,使總體規模迅速壯大,佔全國比重超過1/4,但長此以往,也導致了文化企業‘小、弱、散、亂’。”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賴斌分析道。

  就拿新華書店來説,當年經營權下放,各地新華書店小日子一度過得不錯,但這種按行政劃分配置資源的方式,卻成了如今廣東圖書發行業發展的巨大瓶頸。全省37%的縣級新華書店虧損,不少山區新華書店人員老化,信息不暢,收入微薄,效益低下,難以滿足當地市場需求。“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滲透到市、縣,全省統一,連鎖經營;相比之下,廣東省級新華集團只是個‘光桿司令’,雖然總數相加還是全國第一,但分散經營極大地削弱了總體競爭力。”廣東省文化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姚軍毅説。

  在“全國總量第一”的光環下,一算細賬,廣東文化工作者危機感陡增:2003—2008年,廣東文化産業年均增長率低於17%—18%的全國平均水平,更低於浙江、江蘇等省;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增長不快,低於北京市;文化服務業比重一直徘徊在36.5%左右,大大低於上海、浙江的70%以上,並呈逐年遞減趨勢……

  更讓人擔心的是,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相似,廣東文化産業也主要集中在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文化市場發展水平低。全省超過七成的文化企業集中在珠三角,文化及相關産業各門類均在向這一區域高度集中,極大地影響了廣東文化産業的發展後勁和綜合實力。

  再燃體制改革“引擎”

  不僅有路線圖,而且有時間表

  為了破解“小、弱、散、亂”的問題,不再只為別人做“紐扣”,儘快實現文化産業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如今,廣東正著手推進産業資源的跨地域、跨行業的並購整合,著力培育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對此,他們不僅有路線圖,而且有時間表。

  “這其中,就包括推動廣東新華發行集團對全省發行渠道進行整合,打造廣東省新華聯合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局長朱仲南表示,“但這種整合,決不是走回頭路,回到計劃經濟下一統就死的狀態,而是以資産為紐帶,形成統一連鎖經營,高效物流配送的實體。”

  對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廣東現有的50家圖書及音像電子出版單位中,已有38家完成轉制工作,餘下的12家也將加快步伐,確保年底前完成轉制工作。”賴斌的話中,透出廣東再燃文化體制改革“引擎”的決心,“當前的改革,實際上就是進一步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按區域、按級別配置資源的格局。”

  一些有實力的文化企業正謀求上市融資。作為國內最大的動漫玩具企業,廣東奧飛動漫文化公司的原創動畫片和動漫衍生産品銷售近年來一直在穩步增長,今年頭4個月實現産值2.7億元。目前,其首發申請已獲通過,將成為國內第一家以動漫玩具為主業的上市公司。

  目前,廣東正組建省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産監督管理辦公室,理順省直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産管理體系,加強監督和宏觀調控,確保國有文化資産保值增值。同時,設立“廣東省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從今年起省財政每年投入2億元,用於扶持重點和先導性文化産業項目。

  開發文化市場“源泉”

  以公共文化牽引産業上升

  記者了解到,廣東文化産業之所以發展速度放緩,關鍵在於文化底蘊相對薄弱,加之公共文化服務長期投入不足,導致群眾的文化消費願望不及北京、上海、江浙等地。

  採訪中,不少專家都表示,從根本上來説,群眾的文化消費取向和水平,是文化産業發展的基礎,它決定了文化市場的大小。因此,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就是重視文化市場的培育。要實現《廣東省文化産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所提出的“到2010年文化産業增加值達到3000億元,佔GDP8%”的目標,只有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力度,充分激發出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才能使文化産業擁有源源不竭的市場源泉。

  而廣東的決策者們也已認識到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兩者之間不可割裂的關係。眼下,廣東正不斷加大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基層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力爭到2010年,全省人均佔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人均公共圖書館藏書冊數、人均參與文化活動的次數等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農村鄉鎮綜合文化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實現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建成100個流動圖書館分館;全力打造城市“十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

  據了解,今年廣州在專項經費壓縮10%的情況下,對文化的投入接近5億元,比上年增長15.9%。以公共文化服務培育産業市場、牽引産業上升的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