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進口大豆壓死企業和豆農 中國大豆産業路在何方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7日 17: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6時45分報道,一段時間以來,黑龍江省超過一半以上的油脂企業面臨著豆價過高、開工就賠的尷尬局面,上百家大豆加工企業倒閉或者停産。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大豆賣不上好價,食用油市場份額也被幾乎被外資壟斷。而2009年4000多萬噸的大豆進口量,正在威脅著我國傳統的大豆産業和國家的糧食安全。

  龍江福糧油有限公司是黑龍江省實力和影響都比較大的油脂加工企業,迫於成本壓力,企業停工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總經理宋勝斌:大豆平均1.26元一斤,豆油、豆粕賣完了每噸要虧損200多塊錢,而國家給我們的補助有160元,這樣加上補助還要虧差不多100塊。

  據了解,目前黑龍江省有80多家油脂加工企業,一半以上已經完全停産。黑龍江吉慶油脂公司公司總工程師向東方這樣説道:“國産大豆價格高,國外進口的價格低,價格低我們又無權進口,就是眼瞅著賠”。

  受進口大豆的衝擊,企業開工生産就意味著虧損,而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跨國企業依靠成本、品牌和資本優勢,正在一步步蠶食黑龍江的大豆原料和銷售市場。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進口大豆價格非常低,黑龍江大豆價格高,這面油廠就沒有加工效益,就得被迫停産,這種操縱價格是非常有水平的,而且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

  一組數據顯示,進口大豆在産量方面佔有絕對優勢,一般畝産在370斤左右,國內的平均畝産才230斤。這也導致進口大豆和國産大豆每公頃種植效益差在3000多元,種植效益徘徊不前大大降低了農民種豆的積極性。

  海倫市海北鄉農民李志財:去年種了50畝地黃豆,才掙了四五千塊錢兒,效益太低了。今年這兒些地都改種玉米了,不改不行了。

  而與企業不景氣、農民不掙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我國進口大豆的數量卻在逐年增長。1996年中國進口大豆110萬噸, 2009年我國進口大豆的數量已經突破4千萬噸。

  另外一些數據同樣為中國大豆産業敲響了警鐘。中國70%左右的大豆壓榨企業,已經由國際大豆産業五大巨頭ADM、邦基等外資控股或參股。在剩餘30%中,中堅力量便是黑龍江的壓榨企業,而黑龍江也只加工了不到150萬噸大豆,連4%的份額都不到。

  在哈爾濱市的許多家超市,當地品牌的食用大豆油産品只佔很小的一部分,而有外資背景的金龍魚、福臨門等品牌則成了市場的主角。

  市民李女士:我一般都選金龍魚,金龍魚因為是品牌啊!關鍵是看牌子。

  從1996年開始,我國放開大豆市場,根據相關協議,中國必須進口國外大豆。更致命的是,國外的大豆比國內便宜很多。

  九三油脂集團總經理田仁禮:買一噸國産大豆和進口大豆,差價一千到一千二百塊錢。如果我買十萬噸國産大豆,就要賠掉一個億到一億二,我的家底也不過兩個億。

  國外大豆的優勢,還在於其對豆農的高額補貼。美國大豆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每公斤成本僅在1.88元至2.08元之間。而國産大豆單位生産成本卻比美國多35%。我國兩年前剛實行每畝地10元的大豆良種補貼政策,今年,國家對臨時收儲的大豆每市斤提高1角錢,但這些補貼對豆農來説是杯水車薪。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全國 6千萬豆農集體“受傷”,在強勢跨國糧商的擠壓下,中國大豆加工業或“休克”或破産。

  經濟學專家陳永昌指出:原因在於市場化程度不夠,糧食企業依然以國企為主,形成的儲存、貿易、加工、進出口這樣的分工,導致有原糧的不搞加工,搞加工的找不到糧源,使中國大豆加工企業,形不成統一的市場競爭環境。

  經濟學家指出,關注大豆,就是關注中國糧食安全。值得注意的的是:一些跨國糧商已經進軍東北水稻加工業。專家擔心:如果不採取必要保護措施,黑龍江風光正勁的綠色、優質粳稻,很有可能重復大豆的故事。

  黑龍江省知名經濟學家劉小寧:我們也要居安思危。建議國家和省裏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加大補貼力度,避免出現象大豆這樣被國際市場控制的情況。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目前正在研究扶持豆農以及重點油脂加工企業的相關政策。人們盼著利好政策儘快出臺,中國大豆産業早日走出低谷。(記者楊沼畔 郭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