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青島:器官捐獻舉步維艱 4年僅等來34隻捐獻角膜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7日 09: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消息:今年3月份,中國紅十字會與衛生部在山東等10省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就人體器官捐獻的招募、獲取和分配等工作進行全面探索。如今,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記者調查發現,青島醫院器官移植缺口依然很大,眾多患者都因為器官短缺而在苦苦等待。4年來,青島市紅十字會僅接收眼角膜34隻。而另一方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補償機制及相應立法的欠缺,哪怕是已經簽署了捐獻協議,捐獻行為也難以最終實施。作為青島大學醫學院專門負責接收遺體的工作人員,30多年來,劉志才已被遺體捐獻者的家屬數十次拒之於門外。器官捐獻,應該如何突破“瓶頸”?

  ■現狀 九年裏只救了一個幸運兒

    在臨床醫學上,當患者器官患有已不能治愈的疾病時,就需將保持活力的健康器官移入身體,以取代有病器官,這就是器官移植。今年57歲的張瑞連對於器官移植感觸很深,因為他就是通過移植了別人捐獻的腎活了下來 ,要不然他可能早在9年前就因尿毒症去世。

    張瑞連的確很幸運,他是市第八人民醫院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進行腎臟移植手術的患者。“需要器官的患者太多,我都沒法統計,很多患者都是到醫院一問,沒有器官就直接到其他醫院繼續問。後來國家嚴格器官移植準入制,我們醫院也沒有再去申請,不是技術不行,而是覺得移植器官太難找了。”市第八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侯成玉惋惜地説,這9年時間,他碰到了數不清的患者需要器官移植,但最終如願的只有張瑞連一個人。

    據記者了解,移植器官的最佳來源是生前曾簽協議表示願意捐獻器官的志願者。不過,記者近日從市紅十字會獲悉,近一個月以來僅有一位女士諮詢過遺體和眼角膜捐獻事宜。

  ■探訪 百名患者中99個在“乾等”

    青醫附院是目前經衛生部批准的、青島地方醫院中唯一可以進行器官移植的醫院 ,2007年該醫院獲得了這種資格。2007年至2009年間,該醫院總共進行了110例腎臟移植手術以及11例肝臟移植手,由於沒有足夠的供體提供移植器官,兩年間另外有大約200多名患者不能進行手術,不少患者都在等待中去世。

    “根據多年臨床經驗來看,每年100個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中,平均僅有1人能夠找到器官源。”青醫附院肝膽外科主任吳力群教授對當前器官緊缺狀況非常感慨,僅在2009年,他就親眼目睹了20多位患者因為不能進行肝移植而不幸去世。

    “幾乎每天都有人過來詢問有沒有供體,很多人都是從北京、上海等大醫院找不到,才來青島碰碰運氣的,可我們實在對此無能為力,這些年,我們還沒有碰到一例願意捐獻器官的人。”吳力群説。

    5月14日上午,當記者採訪吳力群的時候,還有5位患者和家屬輪流來找他詢問能不能做器官移植。一位李女士的兒子患有肝硬化,需要進行肝臟移植,“家裏已經準備好了30多萬元,但沒有肝源,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病情惡化。”李女士焦慮地説。

  ■調查 7年來1500人登記捐獻

    一邊是等待器官移植的龐大患者群體,一邊卻是極度緊缺的器官捐獻來源。記者採訪了解到,本市的遺體器官捐獻登記工作從2003年開展以來,7年期間僅1500人辦理了登記手續;從2006年成立了角膜庫以來 ,也僅僅接收了34隻捐獻眼角膜。

    1500人自願捐遺體

    記者採訪了解到,本市從2003年開始接受遺體器官捐獻登記,7年期間僅1500人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

    “這些捐獻者為本市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從救治需求上來講,數量遠遠不夠。”青島大學醫學院一位教師表示。

    據介紹,青島大學醫學院從1982年開始接收遺體捐獻,剛開始時基本上兩三年才會接收到一具捐獻遺體,這一現象從2005年開始有所好轉。去年則是史上“最多”的一次,一年收到40例捐獻遺體,這與相關部門以及媒體的大力倡導、宣傳有關。

    195例已實現捐獻

    近30年間,部分捐獻者登記後不知去向、導致捐獻無果的現狀也令人堪憂。據介紹,目前本市已登記捐獻遺體的1500人中,實現捐獻的至今已有195例,眼角膜移植僅17雙;有不少已經過世的登記捐獻者,最終也因家屬的阻撓未能實現捐獻。

    44歲的楊子皓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2009年,他年近七旬的母親去世,老人生前是個黨員,一直想做善事,同時考慮到想給身有殘疾的兒子省點喪葬費,老人生前簽訂了一份遺體捐獻協議。但沒想到的是,老人逝世後楊子皓提出了老人的夙願時,被周圍鄰居扣上“不孝”的帽子,就連親姐姐也極力斥責。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前來接遺體那天,老人的靈堂前被各種聲音充斥,在眾多親屬的阻撓和咒罵下,工作人員們最終放棄接收遺體。

  ■原因 舊觀念是最大的“坎兒”

    記者從青島市紅十字會了解到,死者家屬的阻攔是當前器官或遺體捐獻的主要阻力。“從領取申請表到實行公證,很多人得不到家屬的認可。”劉志才是青島大學醫學院專門負責接收遺體的工作人員,他也表示,遺體捐獻不僅需要生者去實施,更需要生者的理解。

    八成捐獻者為老人

    “目前捐獻的人很少,就算已經簽了協議,很多時候也會因為家屬的阻撓而不得不放棄。”劉志才表示,30年來,在接收遺體捐獻的過程中,他們被遺體捐獻者的親屬拒之門外的場景,至今已有數十次。

    截至目前,本市80%的遺體捐獻者都是60歲左右的老人 。一些老人在簽捐獻協議前,沒有和家人商量;還有的即便商量了,家屬在情感上也一時難以接受,認為如果不能讓家人完整的火化,那就是“不孝”或是“大不敬”。“傳統的喪葬觀念和習俗很難改變,這就是為什麼30年來登記的人不多,而實現捐獻的人更少的原因。”劉志才説,中國人逝後講究入土為安,所以要把遺體捐獻出來供醫學解剖之用,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更別説做。

    腦死亡立法很迫切

    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也是阻礙捐獻推廣的重要因素之一。記者從市紅十字會獲知,除了沒有適當的補償機制外,造成人體器官捐獻難題還有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臨床死亡的標準,究竟是以腦死亡還是心跳死亡為準,尚無定論。吳力群則建議,國家應逐步建立起從“心跳死亡 ”捐獻 ,到“腦死亡 ”捐獻的器官捐獻認定體系。

    “一些患者生前想要捐獻器官,但用醫療器械還能夠維持呼吸和心跳,就是所謂的植物人 ,這種情況不能移植器官,必須等心跳停止後才能移植。而器官移植最佳時間是在心跳停止5分鐘以內,心跳停止過長根本無法移植了。”吳力群説,除眼角膜以外的器官,都必須在腦死亡後、呼吸心跳停止前摘取,所以有關腦死亡捐獻標準的立法非常迫切。

  ■出路 建共享平臺公開捐獻信息

    今年3月份,中國紅十字會與衛生部在山東等10省市啟動了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就人體器官捐獻的招募、獲取和分配等進行全面探索。據悉,待接收到相應的通知後,青島紅十字會將建立相應的器官捐贈系統接受捐贈。

    根據遺體捐獻規定,眼角膜必須在人體腦死亡 6小時之內取出才能成功實現捐獻,而心、肝、腎、肺等器官對時間的要求則更高。“我們將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來負責器官捐獻,以求破解捐獻者奇缺的難題。”市紅十字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表示。

    “即便有了捐獻者,分配也是問題。”這位負責人同時表示,從數據來看,目前全國共有15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但是有好心人捐獻後,器官該怎麼分配才能公平呢?這就需要一個信息共享的平臺,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只要血型、白細胞等相符,都可以排隊等待移植。但是,具體方案還在進一步制定中。

    為了表達對捐獻者的崇敬之情,市民政局所屬福寧園與市紅十字會協商,在福寧園劃出1500平方米、價值2000多萬元的綠地,作為“奉獻林”用地,供捐獻遺體者的親人寄託哀思。

    “從2004年4月1日起,‘奉獻林’正式啟動,捐獻遺體的志願者家屬和已登記捐獻遺體的志願者們在此種上了紀念樹,遺體捐獻者的骨灰或遺物將安葬于林中。”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目前這片樹林都已經種滿了樹木。此外,還可以考慮建立紀念碑,將已經實施捐獻的志願者的姓名鐫刻于上面。

  ■他山之石 領駕照時自願簽下捐獻書?

    據青醫附院肝膽外科主任吳力群教授介紹,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因交通事故死亡而自願捐獻的器官佔很大比例。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駕照都設置有“器官自願捐獻登記表”,如果司機同意捐獻器官,可將這份登記表填寫完整並提交。一旦發生嚴重車禍導致死亡,那麼到達車禍現場的救護車會把人體及時送到醫院,並根據死者遺願,用其捐獻的器官救治其他患者。

    “這種做法看似不近人情,但卻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吳力群建議,我國也可以考慮在新辦或換發駕照時,讓駕駛員進行自願選擇。

相關新聞:

我國器官移植缺口巨大 活體捐獻者女性佔七成

在三亞舉行的由衛生部國際交流合作中心—諾華人與自然基金會舉辦的“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項目”第五屆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50多名專家紛紛表示,自中國首個器官移植法規實施後,親屬間的活體器官移植成為國內移植界的主流,從原先佔器官移植總量的5%上升到90%以上,其中女性捐獻者超過七成。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