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王非曼:中國最早的官費女留學生之一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2日 15: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王非曼(1897-1977),山東省濟南市齊河縣人,1923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山東全官費赴美留學生。在美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31年歸國,任天津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家政係教授。為中國大學設家政學系的開先河者。1937年抗戰中隨校內遷,先後執教于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師範學院,任教授並兼系主任。1947年赴美與其夫慈冰如團聚,後在美定居。1977年12月在美國病逝,享年80歲。

  一門風雅喜多才

  王非曼出身於教育世家,為山東著名教育家王祝晨之長女。當年王祝晨與鞠思敏、于明信、叢禾生並稱為民國“山東四大教育家”。

  王祝晨有四子一女,均卓有學術造詣。其中二子一女留學美國。長女即為王非曼,先後就讀于美國三所大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家政學碩士學位。長子王弘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繪畫係,後改學戲劇舞臺美術和電影美術設計,曾為洛杉磯好萊塢電影導演兼美術設計;三子王浩為西南聯大金岳霖的高足,清華研究院畢業後考取官費赴美,兩年後獲哈佛大學博士,著名華裔哲學家兼科學家,計算機數學原理奠基人,獲國際“首屆機械理論自動證明”里程碑獎。

  1972年中美首次“破冰”之旅學者訪華團,周恩來總理曾專門會見回國訪問的王浩。剛剛打倒“四人幫”的1977年,鄧小平又在北京會見並宴請了他。1978年鄧小平訪美,王浩全程陪同兼翻譯。上世紀90年代他曾作為客座教授多次到北大講學。

  王祝晨先生曾為新中國成立後的濟南一中第一任校長、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祝晨祖籍濟南齊河縣安頭鄉王舉人莊。長女王非曼即出生於齊河老家,並在那裏接受了家學啟蒙教育。

  裹了腳的村姑愛讀書

  黃河水,灣連灣,灣灣都是鬼門關。

  今日搖船黃河上,不知明日可回還?

  王非曼1897年誕生於齊河縣城東北的安頭鄉王舉人莊。

  位於黃河北岸的齊河縣,雖與濟南省城僅為一河之隔,但當年此地農民生活之貧困、文化經濟之落後、鄉村習俗之封閉,實非今日所能想象。

  十九世紀末,黃河下游幾乎年年鬧洪災,本著“淹北不淹南”慣例,每逢夏秋之際出現汛情,便立即在齊河地決口放水,以確保濟南的安全。洪水漫天而來,四處一片汪洋,莊稼全被淹沒。人們就在土坯屋頂上或大樹枝杈上棲身。洪水退去,留下一層厚厚的黃土細沙。年復一年,小縣沙漠化嚴重,一片白花花的鹽鹼地,紅柳蘆葦叢中,散落著一些村舍人家,雞犬相聞,而交通閉塞。

  王非曼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被洪水反復浸泡的鹽鹼窩裏。晚年回憶苦難的童年歲月,她已經記不清當年到底有多少次和多少天是在屋頂上度過的了。

  王非曼幼名王淑靜。六歲的王淑靜按當地風俗裹了腳。儘管王祝晨後來成了著名教育家,但當時尚未走出村子一步,正在《四書五經》的陶冶之中。裹了腳的村姑王淑靜,卻對學文化發生了濃厚興趣。在這一點上她得到了父母全力支持。她讀書識字與學縫紉女紅齊頭並進,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女子無才便是德,全村人側目而視,曰:“王家又出了個‘半瘋子’!”

  1918年是王非曼人生道路上的關鍵之年。

  這一年她21歲。王祝晨作為省議會議員,連同鞠思敏、聶湘溪等議員一起提出了山東省公派官費赴海外留學,增加女留學生名額的動議案。提案幾經週折終於在省議會獲得通過。從父親來信中得知這個消息後,王非曼再也坐不住了。她要到省城去讀書!要到國外去讀書!21歲的小腳村姑王淑靜從未出過家門,更不知濟南父親住在何地,她拿著父親來信的信封,硬是向一個方向走去。

  不顧終身痛苦做雙腳矯正手術

  王淑靜來到濟南後,先是在南關廣智院街家裏自修,1919年暑假過後,去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插班上了六年級。當時師範附小位於南順城根街,相距廣智院不是很遠。她是留著大而粗的辮子,穿著舊式大襟單衣,從家中步行前往,邁動三寸金蓮步,一鼓作氣進入附小教室的。

  1920年她跳躍式前進,暑假後又以“同等學力”考入濟南女中三年級。當時女中位於南關毛家墳,相距廣智院也不遠。但因與班上同學年齡相差懸殊,讀了一年後,她就不去了,而是在家自修完了全部課程。當時中學還是四年學制。1922年後實行“壬戌制”才改為六年。也就是説,她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從初小到高中的“三級跳”。真是一個奇跡。

  這期間她還有一驚人壯舉。就是寒假期間,她大膽地走進齊魯醫院外科,要求做雙腳放開矯正手術。因她的腳骨已經定型,無法放開,要每只腳鋸掉三個腳趾才成。她二話沒説,上了手術床。手術獲得成功,儘管這給她帶來終身痛苦,但她畢竟可以穿上定做的皮鞋,像男子那樣邁開大步走四方了。

  1922年,大弟王弘考取了山東半公費生赴美留學。1923年王淑靜以全優成績考上了山東全公費赴美留學生。當時規定女留學生名額為六人,當年僅有兩名女生被錄取,王淑靜名列第一。出國之前,她還完成了一件大事,即:她將自己的名字王淑靜改為了“王非曼”。誰説女兒註定不如男?

  留美八年,海歸最早

  1923年8月,王非曼漂洋過海踏上赴美留學旅程。

  她于9月初入美國麥卡萊斯特學院化學系學習。一開始,課堂上英語視聽會話,無數化學術語名詞弄得她緊張到了極點,徹夜失眠、不思飲食、精神恍惚。同班同學都認為她得了病,有的乾脆勸她退學,但她總是一個“不”字。頑強拼搏了半年,到第二學期結束考試時,她獲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從此開始,全班的最優異成績便非她莫屬了。

  當年中國留學生被錄取多為理工科,但化學專業並非王非曼所願。1925年畢業,她獲得學士學位,遂又考入了明尼蘇達大學,學她喜愛的家政學。三年後,她成為“家政學理學士”,但仍不滿意,她又報考了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家政學系,1931年獲得該學院的家政學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因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她連年獲得獎學金,還有不少榮譽證書。

  1931年春,王非曼留美八年後,滿懷一腔報國赤誠回到國內。

  她回到濟南與父母團聚,稍作停留後,便應聘去了天津,任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家政係教授。家鄉齊魯大學聞知此事後,便在王非曼寒假回濟南時,特別邀請她去講課,並想把她聘到齊大,但天津堅決不放。她只好對天津請假一個學期,在齊大開課一學期後重返天津。

  中國現代大學史上開設家政學系,河北女子師範學院是最早者之一。王非曼則為開風氣之先的最早女教授之一。當年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家政係的專任教授中,齊國梁(院長)、孫家瑩、陳慧蘇、孫金勝、黃玉蓮、程之淑、王非曼諸人,均為第一代留學歐美的家政學、教育學專門人才。幾位女教授中以王非曼留學海歸最早。

  王非曼在河北女子師範學院教學五六年,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師範及中學家政學科教師;也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在開啟女性智慧,提高女性社會能力和社會地位等方面起到了巨大助推作用。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王非曼隨校西遷內地堅持戰時辦學,經歷了八年多顛沛流離的文化苦旅。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

  家國萬里常入夢

  1942年暑假期間王非曼曾隨團訪問延安。參觀訪問了近40天,給她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據傳,訪問團師生中即有共産黨。其實王非曼本人也有一種“革命情結”。原因是她當初有個戀人,是赴法勤工儉學的,回國後鬧革命犧牲了。抗戰勝利後內戰又起。學校成為動亂區,被戰爭弄得混亂不能上課,教師學生相繼離去。王非曼先是回到濟南,不久即去了美國與丈夫慈冰如團聚。

  慈冰如為山東省茌平縣人,當年與王非曼同船赴美,在美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1年回國後曾先後為東北吉林大學和山東齊魯大學教授。夫婦倆在美國定居後,曾幾次想回國任教,都因國內“運動”連綿不斷,始終未能成行。晚年王非曼非常想念祖國。但她這位大姐沒能像三弟王浩那樣,還有機會回國訪問講學。她于國內“文革”結束之際,遺憾地客死異國他鄉。

  1977年12月王非曼在美國病逝,享年八十歲。其夫慈冰如先生則于1972年病逝美國。王非曼夫婦生有一女,名“伍王樂德”,醫護學博士,曾任全美護士學院院長,已退休。退休後仍繼續工作。

  1870年,美國傳教士麥加地攜其收養的寧波女孩金雅妹去日本讀書,這位亂世中不幸的孤兒幸運地成為中國女性留學第一人。但直到四十多年後的1914年,北洋政府才開始啟動女生官費留學之旅。而當1917年赴歐美留學女生已達200余人(其中公費20人)時,山東尚無一人。1923年,美國舊金山某處碼頭的貨輪裏,一位中國少女提著沉重的行李走出輪船,向岸邊走去,也走出了山東女留學生的第一步。她就是濟南傑出女孩王非曼。(李耀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