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四川農村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 20年後恐無人種地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2日 0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熱帖點擊

  當今農村,留守老人一天天老去,留守兒童長大後,大都不願再留農村,一網友在四川在線上發帖——

  仁壽縣是我省農業大縣,也是勞務工輸出大縣,近年來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或向城鎮集中,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生産的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低、年齡相對偏大、體力不支的老弱病殘。另一部分群體是生活在家庭的重重保護之下,一心只管讀書的兒童。嚴峻的現實,令人急呼:20年後誰來種地?

  這不光是仁壽一個縣面臨的問題,而是廣大農村的普遍性問題。

  老人咋扛起現代農業大旗

  今年初,筆者在仁壽縣觀寺鄉採訪,前來購買種子的絕大部分是老人。他們將不同的種子拿起來看看又放下,反反復復多次之後還是沒法確定買哪個品種。一位老人説,他不識字,別人説哪個好,他就買哪個。

  今年6月中旬,仁壽縣大化鎮政府出資請來專家培訓果農,現場來的人倒是多,但相當部分是老年人和背著兒童的婦女。傳授技術的農技人員擔心,他們能否真正領會到技術的關鍵,又是否有精力和體力去實際操作,這直接關係到技術掌握、推廣的成效。

  富加鎮農技中心負責人稱,每年定期組織農民集中到農技中心進行農技培訓,開頭一兩年,單次培訓人數能達到一兩百,現在根本沒人再來。

  很多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人員都曾向筆者提起,因為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産的主要是老人,造成很多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難以推廣。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包括經營理念都有很大區別,如果僅靠現在的老人,難以承擔起這個重任。

  留守的村民們還是很希望多接受一些新技術、新知識,但受文化水平、年齡、體力等因素的影響,心有餘而力不足。很多老人面對小型插秧機的示範,一個勁地説好,卻無法親手操作,最終還是只能弓著腰用手一株一株地往田裏插秧。

  土地最終還得要有人種

  一邊是新技術推廣的需要,一邊是推廣難的無奈,新的技術無法推廣,農業現代化又如何得以實現?

  仁壽縣富加鎮互建村7組 (原復興村9組),原有12戶人家48人,現走得只剩下4戶12人,有的打工舉家外遷,留下的不是上了歲數的五保戶就是低保戶。村長李長金介紹,原互建村2組有180多口人,現在只剩下70多人了,其中絕大部分還是學生。

  如今,出現在田裏村頭的,大多數是頭髮花白、身軀佝僂的老人,再過20年,他們都會老去,即使健在的,也不能幹活了。而那些在外務工的,到那時還會願意回家種地嗎?如今留守在家的兒童,很多是獨生子女,儘管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可是,對農業生産完全沒有概念。要想把他們留下來種地,他們不願意,他們的父母也不願意。

  但是,土地最終還得要有人種。

  集約化經營破解難題

  仁壽縣龍正鎮、清水鎮等部分地方已經有集約化經營的例子,將土地集中,引進業主進行開發,村民將自己的土地以一定租金租給他人,還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謀取收入。實踐證明,這種方式對於將農民從少量的土地上解放出來,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效果十分明顯。

  集約化經營土地還可解決許多生産技術上的問題。仁壽縣富加鎮東風村范華單家種了一畝多梨子,卻引來眾多鳥兒啄食,收成減半,而大面積種植的曹家,卻少見如此鳥災,原因就是大規模種植多了,鳥兒也不那麼稀奇,啄一點,損失也非常有限。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指出,大規模的農民進城,必須解決土地集約化經營和誰來經營的問題。需要那些有志種地、有知識種地、有經濟實力種地的能人,重新回到農村,才能釋放更多農民進城,才能解決20年後誰來種地的問題。

  網評

  農業科學化今後靠誰

  7月19日,這篇調查由網友“浪卷雲舒”轉發在四川在線天府論壇,到20日,已有近2000人點擊,就該問題有10多人發表評論。

  網友“pingshui”:這樣的情況何止是一個仁壽?看看城市周邊縣份就知道了!不知農業科學化今後靠誰了?

  “stackaven”:要是能普遍實現農業機械化,人年齡大一點也沒什麼,但就目前來看,路還遠著呢。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啊,不重視是會吃大虧的。

  “Dannyxiao”:其實我想回家種地的,就是國家政策沒有落實好。比如説大片承包,仁壽是一個丘陵地帶,多坡多坎,大型的機械肯定是實行不了的。一般的農作物肯定是投入高,産出少,要种經濟型農作物,文宮是一個例子。當然,種出來的東西要能夠找到銷售渠道。

  “一泓”:這是個嚴峻的現實問題,農村打工第二代絕不會讓自己的兒子再回到農村,現在的留守兒童也是獨生子女,同樣被老人和父母寵壞了,無論大小別説農活,大多數連生活也不能自理,最根本的是他們不願意再留在鄉下。20年後,不是地有沒有人種,而是有沒有人還願意種地,即使是農場化的農業生産。(汪開誠 黃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