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居民買菜 難在哪兒?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2日 08: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市場缺、攤販少——

  新區買菜無著落

  在“高檔社區”,本小利薄的菜攤兒無處容身

  一條松花江把哈爾濱分成江南和江北,人們在買房置業時總是在掂量“買江北”還是“買江南”。“除了過江上下班的交通問題,主要還是看生活是不是方便。”松北區世紀花園的一位居民告訴記者,由於農貿綜合市場少,這裡的居民們買菜、買肉、買水果成了令人頭疼的難題。

  這兩年,在哈爾濱松花江北岸,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寬闊的街道、良好的綠化設施、現代化的居民小區使得“江北概念”成為哈爾濱房地産市場的“新寵”。然而,由於交通和生活設施跟不上,一些在此買了房的人還在老城區租房生活。

  楊女士的家2006年就搬到了江北,小區附近這幾年一直沒有大型農貿市場,要想買蔬菜和水果,只能每天從江南往回捎。“夏天還好説,冬天氣溫低,捎回來的水果蔬菜還沒等到家就都凍了。一般都是一次買幾大兜子,夠一週吃的,經常是沒等吃完就爛了。”

  記者發現,在哈爾濱老城區,由工商部門和街道辦開辦的菜市場基本可以滿足居民買菜的需要。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往往在一些新建的小區缺少實惠便民的大型菜市場。“高檔社區”的底商更喜歡經營茶樓、酒吧、飯店和精品店,“本小利薄”的菜攤兒就顯得無處容身了。

  近些天,剛剛搬家到北京北四環外科學園南裏小區的胡女士一家也在為買菜的不方便而犯愁:附近沒有農貿市場和綜合超市,離家較近的幾個小菜店青菜很貴,黃瓜賣到了2元多一斤。比較原來,青菜的開支要多了近一倍。

  “這兩年,小區蓋了公園、修了廣場,當然挺好,可要是把超市、菜市場、理髮店這樣的生活設施多建點兒,那才叫‘生態宜居’呢!”楊女士認為,開發商蓋房子,應把配套設施考慮進來,“能買得起房子的人不見得天天下飯館兒,工薪族畢竟是大多數!”

  □價格高、數量少——

  超市買菜不划算

  果蔬區只佔超市總面積的很小一部分

  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建設,美食一條街、省級圖書館、高爾夫球場、大型劇場和會展中心把這裡打造成為哈爾濱繁榮、時尚生活的榜樣。和松北區不同,這裡聚集了多家大型超市,但是居民們尤其是上班一族仍然反映“買菜難”。

  在哈爾濱香坊區萬達廣場地下的某大型超市內,果蔬區只佔超市總面積的很小一部分。“這裡的菜品種不少,但是每到下班時來買菜,基本只能買到剩菜。你看,除了爛的,就是扁的、小的。”正在挑選青椒的丁女士在青椒菜筐裏翻撿了半天,仍然找不到幾個令她滿意的。“有時為了趕時間,不排隊,只能買小包裝的精品蔬菜,價格也貴了不少。”

  “超市菜價高,主要是因為超市門檻比較高。”安徽省農委特色農産品開發處處長趙熙玲説,進入超市的農産品不管是生鮮的還是加工的,都有一套比較嚴格的檢測標準,成本比較高。“比如長豐草莓,進入麥德龍要賣22元/斤,闔家福超市是18元/斤,但是你在市場小攤販那裏買,可能只要10元/斤,但是麥德龍和闔家福都能保證草莓産地和質量,小攤販就很難説了。”

  當然,有些超市為吸引社區群眾,常定期搞一些“打折”促銷活動,但優惠有限。7月16日,家住合肥市西園新村竹蔭裏的陳老伯告訴記者,當天,樓下超市的雞蛋2.98元/斤,比農貿市場便宜了5毛,“不過得排長隊,去晚了就買不著了。”

  陳老伯退休後跟老伴商定“專職買菜”,他有自己的一套買菜經:“時令蔬菜逛早市,新鮮也便宜,加工熟食上超市,安全放心……”

  □收費高、利潤低——

  攤販不願進市場

  大量“散兵遊勇”承擔著保障居民日常菜籃子的“重任”

  記者發現,在很多城市,大量“散兵遊勇”承擔著保障居民日常菜籃子的重任。在城鄉結合部和一些新建偏遠小區,由於靠近傳統的農業區,主要是農民把村屯裏自産的蔬菜拿來銷售;而在城市的中心地帶,攤販們則從批發市場進貨然後銷售。

  哈爾濱香坊區的三大動力路是老工業區,這裡集中著哈爾濱電機廠、哈爾濱汽輪機廠等許多大型企業。每到下班時間,很多小販在廠區周邊的道路旁擺攤賣菜。

  “一般都是集中在下班的時候。上班時間沒人擺攤,一到下班時間,無證攤販就擠滿了道邊。”香坊區城管執法局的呂雷告訴記者,“沒有人的地方他們不去,專門挑商業區、公交站臺擺攤,執法人員的工作壓力很大。”

  在哈爾濱南崗區的革新街與分部街的交叉口,短短100米的路上擠著二三十個蔬菜、水果攤位,甚至連交通信號燈和路牌下都堆滿了運貨的三輪車。附近分佈著革新綜合市場、宣化大市場、分部綜合大市場等。可就在這條路的地下,是一個利用人防工程改造的頗具規模的農貿市場,至少還有20%的攤位處於空置狀態。

  一位在地下二層經營冷鮮肉的攤主告訴記者,他的小店證照齊全,有三個櫃臺。每年攤位費大約在2萬多元,其中包含了攤位租金、衛生費和固定的稅金。此外,每個櫃臺還要收5000元的押金。“我雇了2個人幫忙,一年算下來雖然不至於賠錢,但是利潤也不大。”

  “如果沒有攤位費和管理費、衛生費等稅費,就算我們賣的價錢和路邊上一樣,那也能賺錢。”這位攤主説,現在哈爾濱的街道都在拓寬打通改造,將來這些攤販肯定是要取消的,把更多的攤販吸引到市場,關鍵是降低收費。

  前幾年,一些城市為了市容整潔,針對馬路市場,都開展過退路進廳的整治。然而,由於進廳後增加了攤位費、管理費、衛生費等成本,多數小菜販感覺不划算,就退了出來,依然在馬路上叫賣,城管和小商販的“爭鬥”一直在進行,甚至發生一些不該發生的悲劇。

  □多業態、同協力——

  合力破解買菜難

  完善社區商業,推行“農超對接”

  “為破解居民買菜難,我們一直在推進包括菜場、農貿市場、超市等多種商業業態和多層次商業網點的建立。”長春市商務局有關人士介紹説,根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考慮當地經濟發展實際、居民收入水平、城市發展規模等因素,長春將合理確定區域社區商業的功能定位、業態結構、空間佈局、發展規模,引導社區商業健康發展。

  記者在長春商貿服務業規劃中看到:鼓勵設置超市、便利店、餐飲網點、生活服務網點;適度設置綜合超市、專業店、專賣店、農貿市場;控制設置百貨店、倉儲式商場;建立適合當地居民需求的社區商業中心……長春市希望多業態、多形式相互補充,滿足百姓的“菜籃子”需求。

  為穩定超市蔬菜價格,保障市場供給,我國在2008年還推出了“農超對接”工程,旨在為優質農産品進入超市搭建平臺,通過引導促成農戶和商家達成協定,由農戶向市場直供農産品,建立一種“從田頭到餐桌”的新型流通方式。

  在安徽,2009年來,全省已經有1400多家企業和農業合作社走進超市,1.1萬種各類農産品覆蓋了百姓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實踐證明,農超對接不僅擴大了消費群體,更讓農産品進入超市減少了過多的中間環節,穩定了菜價。

  目前,農超對接中還存在“農産品規模生産跟不上、質量追溯體系不夠完善、標準化生産不夠”等問題,有關部門應加快對農超對接的引導,減少流通環節,推動更多優質農産品進入超市,降低零售價格。 記者 袁泉 劉文波 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