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韓鋼:近三十年來黨史資料的整理、編纂和利用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1日 19: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時政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0年黨史工作會議

  新華網消息 為了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89週年,紀念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及全國黨史部門成立30週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與光明日報社于6月29日在京聯合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黨史研究進展及黨史學科發展”座談會,2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以下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韓鋼教授的發言摘登:

  近三十年來黨史資料的整理、編纂和利用

  韓鋼

  中國共産黨整理和編纂自身的歷史資料始於20世紀40年代。延安整風中,為了“分清歷史是非”,中共中央編輯了《兩條路線》、《六大以前》、《六大以來》等文獻集。不過這些只供黨內高層閱讀,並不發行,還談不上用於研究。但這無疑是有意識地整理和編纂黨史資料的發端。

  1949年以後,中共中央辦公廳重印了《六大以前》、《六大以來》,中共中央宣傳部陸續編輯了活頁式《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這套資料集以前兩書的文獻為藍本,成為黨史教學和研究的基本材料之一。説到基本材料,不能不提及經毛澤東本人校改審定的四卷本《毛澤東選集》。它的出版,既是為學習和宣傳“毛澤東思想”提供教材,也為黨史研究提供了基本材料。部分黨校、高校還編印了一些供內部使用的黨史、革命史資料集;人民出版社影印了19種革命期刊,最具研究價值;解放軍出版社和中國青年出版社分別出版了《星火燎原》和《紅旗飄飄》兩個回憶錄系列。所有這些,形成了“文化大革命”之前黨史資料整理和編纂的基本格局。這個格局的特徵,是以《毛澤東選集》為主體、輔之以部分黨的文件和口述回憶。它固然為研究黨史提供了一些文獻,但局限性亦十分明顯,範圍狹窄,數量稀少,而且限于1949年以前。一個更突出的局限在於,由於突出領袖個人的地位和作用,“兩條路線鬥爭”的敘史模式已露端倪,《毛澤東選集》主要不是作為研究史料,而是當做了評判歷史的標桿。對於黨史研究而言,利用這些文獻的罅漏自不待言。整理和編纂的史料,難以呈現黨史的原貌和全景,甚至遮蔽了許多歷史真相。及至“文化大革命”,黨史資料的整理和編纂陷於停頓,“兩條路線鬥爭”的敘史模式達于極致,黨史研究走入歧途。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資料整理和編纂工作得以恢復。儘管最初以服從政治上的“撥亂反正”需要為目的,但客觀上為改觀研究提供了條件。1980年以來,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變化,推動了黨史資料的整理、編纂和利用。30年來,這一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為此前任何一個時期無法比擬。

  30年來,黨史資料整理和編纂的第一個特點,無疑是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激增。中央檔案館編輯的《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8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20冊),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陸續出版,是中共建黨以來最大規模的文獻整理和編纂工程。兩套文獻集收錄了從1921年建黨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的黨的重要文件,反映出這一時期黨史的基本脈絡,不少文件是第一次公佈,不僅有助於復原許多模糊、缺漏的史實,而且有助於修正流傳多年的錯訛敘述。規模和數量的擴展不只是上述綜合性文獻集的編輯出版,專題類文獻資料集的編纂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比如中央檔案館等單位編輯的《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就披露了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期間的大量原始文獻。大規模整理和編纂黨史資料,折射出理念的變化。當黨史不再被簡單闡釋為“兩條路線鬥爭史”以後,提供豐富的文獻便成為研究黨史的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