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廣東新追求:建設文化強省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1日 08: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什麼廣東的GDP能連續幾十年全國第一,而文化影響力卻沒有與時俱進?廣東人均GDP已近6000美元,為什麼卻讓文化成了發展中的“短板”?7月16日至17日,廣東省委召開了十屆七次全會,專題研究建設“文化強省”,並出臺《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以省委全會形式專題研究部署文化建設問題,在廣東省尚屬首次。廣東的目標是在未來5到10年內建成“文化強省”。

  為什麼要建“文化強省”

  “在中國文化中間,廣東文化元素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到北京感受長城故宮,到廣東感受什麼?到廣東就來感受‘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廣東文化的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説:“廣東人有務實的傳統文化,又有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時代文化精神,這兩者結合起來成就了廣東的經濟奇跡。”但是,汪洋在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上表示,廣東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不相適應,尤其是文化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文化服務業增加值佔文化産業增加值比重徘徊在36%左右,低於全國41%的水平。

  網友“十年砍柴”説,在八九十年代,以業界的標準看,廣東無論是影視作品,流行音樂,傳媒品質,都可以稱代表了當時中國的最高水平。那時,廣東生産出一大批高質量帶有鮮明嶺南特色的作品,如《雅馬哈魚檔》、《情滿珠江》、《外來妹》等優秀的影視作品和《濤聲依舊》、《我不想説》、《小芳》等流行音樂代表作,掀起了新文藝浪潮。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廣東文化産業又形成了以珠三角報業傳媒為主體的第二次發展浪潮,並且誕生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職業報人和媒體運營商,培育出國內響噹噹的一批名報名刊。

  然而,改革開放已經過去30年,廣東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一些昔日享有的、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不再明顯,過去全國人才蜂擁南下闖廣東,現在有些領域著名的文化藝人“北飛”現象突出。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陳潮光説:“在藝術創作方面,廣東寬鬆自由的環境值得稱道,但缺乏整合,要讓中青年藝術家走出廣東,去北京等地開展覽。目前廣東藝術界人才流失很大,廣州美院、廣東畫院、廣東美術館不斷都有被挖走的人才。”一手寫出《濤聲依舊》等經典歌曲的陳小奇説,流行音樂是廣東最好的文化名片之一,有一種説法讓人記憶猶新:“到廣東吃海鮮,聽流行音樂”。改革開放之初,廣東文化噴薄而出,創造了一個輝煌的年代。後來,大批流行音樂人、影視劇創作人北上,娛樂業中心移到湖南、北京、江蘇等地,廣東在流行音樂方面出現暫時的黯淡。為什麼在廣東率先引進香港音樂製作人機制而興盛一時之後,歌手、音樂人會選擇集體“北漂”?這引起了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雄的反思,他專程上門向專家問策:“我們為什麼得了風氣之先,卻不能讓先進思想和文化在廣東生根、壯大,難道廣東註定只能刮‘穿堂風’?”

  雄厚的經濟實力急切呼喚著與它相適應的文化,廣東要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使經濟、文化比翼雙飛,二輪驅動。文藝評論家黃樹森説:“經濟與文化,是戀愛關係,不是父子關係、兄弟關係。戀愛中的人是容光煥發的,戀愛中的經濟和文化才是最強大的。”正如汪洋所言:“文化強省”戰略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當好推動科學發展排頭兵的重要舉措,是解決廣東文化建設“短板”的必然要求。廣東當前正處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轉變發展方式不僅需要經濟舉措,更需要文化的引領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