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長江日報:水患是不是城市病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6日 10: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南方多省遭遇極端惡劣天氣襲擊

  武漢的夏天常有大雨降臨,這一次持續時間更長,受災更嚴重,也更為人關注。就一般人的心情來講,恐怕都希望這場雨不要再下了,哪怕涼爽不再,高溫、悶熱隨之而來。

  在武漢,形容雨量常有一個形象説法,以東湖為計量單位。新聞説,僅7月8日,在雨勢最大時段,4小時就下了相當於3個東湖的水量,7月13日,中心城區9小時降雨相當8個東湖。哪怕你並不知道3個東湖、8個東湖究竟多少雨量,這樣的形象化描述也能讓你感知一座城市面臨的處境。我聽説,一些家庭衣服洗了不見幹,為此煩惱不已,家有小孩的整天被困著,不能下樓溜達,出行的人褲管濕到大腿,開車的像是演練“鐵掌水上漂”,大家的生活節奏、生活內容都深受影響。

  城市在積極應對,但暴雨來襲,“逢雨必漬”病因也成為一個公共話題。昨天,市水務局排水處詳解漬水原因,局部地勢低窪,抽排能力不足;排水管網老化,管徑過小,設計不盡合理;湖泊和濕地減少,匯水能力減弱;野蠻施工造成地下排水管網阻塞、挖斷等破壞。這樣的診斷這幾年就有過,常被提及,至少説明消除漬水之痛確實是一個難題,原因有,好的辦法不一定有。

  放在任何一座現代城市,暴雨成災,城市難免受埋怨被指責。對市民來説,他們無須知道城市的排水系統怎麼在運作,有什麼問題,如何改善,甚至也可以忽視一些部門的工作與努力。但是當問題出現,生活遭受影響,他們完全可以發一些牢騷,城市的問題,城市的市民可以評説議論。從情上講,管理者希望市民理解城市的現實難處,從理上講,管理者哪怕覺得委屈,仍然需要正視市民的煩惱甚至不滿,向他們説明情況,適時公佈受災信息,認真總結反思,都有必要。

  暴雨是不是城市病,恐怕還不能簡單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是洪澇災害多發國家,有關洪水的記載史不絕書,一部治水史,也是一部文明史。我們説城市漬水問題,並不意味著水患只是一個城市問題,漬水不代表城市的全部,也不否認城市化、現代化的成績。城市化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地面硬化,泥土路面的減少。在城市漬水問題裏,常被提及的一個原因是水泥路面導致排水不暢,我以為,哪怕這是一個事實,也不應被視為漬水的原因。

  台灣有一位作家,曾經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分辨一個國家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事實上,從近年在一些城市出現的水患來看,排水、治水能力也已被視為城市發達還是落後的一個標誌。我理解,除卻自然因素,除卻歷史遺留問題,這位作家的話還包括治水在現代城市公共事業列表中的位置這一問題,前臺的與背後的,路面上的與路面下的,都體現城市的發展水平。

  最近,江西贛州受近百毫米暴雨襲擊而“沒有一輛汽車泡水”引起人們關注,據説是一條宋代的排水溝起了關鍵作用,此前,我記得青島被作為排漬典範,理由是他們的排水系統由德國人在百年前建造,曾有媒體報道,在鄭州,民國時期的排水管還在發揮作用。有人説900多年的“城市良心”讓人怦然心動,古人的政績觀讓人欽佩,我覺得可以思考的是,他們為什麼要把排水系統修得這麼好?或者在他們看來,這還只是一般般?

  城市的問題不能總由漬水來提醒。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這是《詩經》裏説的,現在仍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