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信用評級機構何以突圍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2日 08: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新一期《瞭望東方週刊》刊載了《中國信用評級機構何以突圍》一文,全文如下: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關建中在焦急地等待著——美國監管機構“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資質審批下一個節點的到來。

  這是他努力進入美國市場的第三個年頭。

  對關建中而言,美國評級市場準入政策存在一扇“玻璃門”。美國方面給他的理由是:“大公國際在美國沒有辦公室和客戶,無法確定美國的法律框架能否適用於大公國際。”

  “半年前,我們完成了對50個國家的主權債務評級報告。我們對他們的評級,沒有他們自己的評級機構給的那麼高。”在6月26日舉行的“中國信用評級高峰論壇”會後,關建中向《瞭望東方週刊》介紹説,“時機成熟我們就對外發佈,可能是下個月。”

  這是對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公開叫板。

  中國評級行業還只是口誅筆伐,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則已付諸行動。抵制現行不公正的國際評級體系正在成為一種潮流。

  2009年4月,歐盟提出信用評級機構今後要在歐盟市場上開展業務須統一登記註冊,並提高評估透明度。今年4月底,歐盟宣佈建立自己的信用評級機構。俄羅斯、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已經或正在制定更為嚴厲的評級監管法規,著手扶持保護本國評級機構發展。

  金融利器

  來自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信用評級與國家金融安全”課題組組長吳紅認為:三大評級機構在主權信用評級和跨國企業評級中不是或不完全是從正確揭示信用風險的角度評價他國的國家、地區和企業信用風險,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美國通過金融手段攫取他國利益,保護美國國家利益和美國投資人利益的工具。

  該課題組提交的報告説:2003年底,正值我國銀行業謀求海外上市之際,美國標準普爾置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外匯儲備穩定增加於不顧,宣佈維持其10年來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BBB級(“適宜投資”的最低),還將中國13家商業銀行的信用級別都評為不具備投資價值的“垃圾等級”。

  但是同時美國評級機構又高調肯定境外投資者參股中國銀行,“使外資在與中國商業銀行談判時極力地壓低價格,為國際壟斷資本攫取我國的國有資産大開方便之門”。

  僅2006年,境外投資者在工、建、中、交等國有銀行身上就賺了7500億元,加上從其他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得到的利潤,外資從中國銀行業賺取的利潤超過1萬億元。

  課題組報告還引述世界銀行在2007年5月30日公佈的《中國經濟季報》中的結論作為説明:中國銀行股被賤賣,問題並不在IPO環節,而是在此前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定價上。“較低的入股價格使得境外戰略投資者們在中國金融股身上享受著暴利。”

  比如,2005年10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的公開發行價格是每股2.35港元,而此前出售給戰略投資者——美國銀行的價格僅為每股1.19元。

  信用評級長期處於較低級別,導致中國政府、企業海外融資成本大增。而美國則長期擁有最高信用等級,由此每年可以幫助其少支付數千億美元的債務利息。

  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債務國,僅美國國債就達12萬億美元,其中外國政府持有量就超過3萬億美元,再加上個人和企業投資者的購買量,專家估計外國資金購買美國國債量接近50%。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副所長向松祚認為,正是由於龐大的國債市場讓美國可以處變不驚,而根本原因就是外國人樂意為美國人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