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我國種子企業“多小弱” 外資涌入向源頭進軍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1日 01: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不難想象,種子是穩定糧食生産、發展現代農業的“制高點”;更不難想象,“制高點”就有一堆人去爭搶;接著不難想象,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我國種業必然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良種有力推動糧食增産

  良種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由2003年的36%提高到目前的40%

  良種對糧食增産貢獻率的提升為實現糧食持續增産,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蒐集保存了39.2萬份資源,為育種創新奠定了物質基礎。“九五”以來,國家利用種子工程建設了26種作物100個育種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創制了1萬多份具有應用價值的育種材料,啟動了轉基因重大專項、行業科技專項和36種作物産業技術體系,大大提高了主要農作物的育種研發能力。

  近十年來,國家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近1500個,授權新品種保護2595件,新品種更新更換了2—3次,良種覆蓋率由“八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以上,超級雜交稻、緊湊型玉米、優質小麥、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等一大批優良品種的選育推廣,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糧食等主要農作物的單産提高和品質提升。

  良種結碩果。在糧食主産區和西北、西南、華南制種優勢區建設相對穩定的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358個,推動商品種子繁育生産能力由100億斤提升到160億斤,商品種子供應率由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現在的60%,其中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商品供種率達到100%。小麥由農民自留種發展到60%的商品供種,小麥生産水平顯著提升。

  種子企業“多小弱”

  目前我國持證種子企業有8700多家,前十強種子企業僅佔國內種子市場份額的13%

  近年來,種子企業産權多元化,産業集中度明顯提高。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由2001年的1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90多家。種業前50強企業的種子經營額由2001年30多億元提高到目前140億元,市場佔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其中,隆平高科的銷售額已接近10億元,德農種業的玉米種子銷售量已佔全國玉米市場份額的9%。種子市場價值從2001年200億元增長到目前的500多億元,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種業市場。

  然而,我國種業進入市場尚屬“初級階段”,企業發展“多小弱”。

  多:目前我國持證種子企業共8700多家,而美國僅1100多家,印度600多家。

  小:我國前十強種子企業僅佔國內種子市場份額的13%,美國前20家種子企業壟斷了其70%的市場,登海、隆平、敦煌、德農、豐樂等5家上市公司2008年銷售額僅相當於美國孟山都公司的1/15。

  弱:品種是企業的核心力,而我國種業的品種選育與生産經營嚴重脫節。目前我國99%的種子企業沒有品種研發能力。最具研發能力之一的登海種業每年科研投入僅2000萬元左右,而美國先鋒公司年研發投入達數億美元。

  造成種子企業“多小弱”的原因,一是種子企業進入市場不足10年,企業的原始資本積累尚未完成。二是現有育種資源和人才多集中在公共科研單位,對企業的育種創新支持不夠。三是絕大多數種子企業沒有自主品種,侵權行為嚴重,擠佔了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發展空間。

  “單位育種”五大問題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品種選育水平相比,我國的品種選育水平要落後20—30年

  受資源遺傳基礎狹窄、育種技術路線單一、方法落後,以及育種目標與生産實際結合不緊密等因素影響,多數作物育種創新能力不強,品種抗逆性弱、商品品質不高、同質化嚴重。

  我國88%的農作物雜交品種由科研教學單位選育,而“單位育種”存在五大問題:

  一是基礎性研究薄弱。目前80%左右的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到商業化育種等應用研究,而種質資源改良、育種方法、技術創新以及常規作物育種等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薄弱。

  二是商業化育種集成度低。目前品種研發的項目資源、材料資源和人才資源過於分散,品種研發多以課題組式的育種方式,在育種效率和效果上難以與國外大企業工廠化、團隊式的育種方式相比。

  三是評價體系不科學。現行科研評價機制的導向是,科學研究主要以品種審定、發表論文為目的。導致科研工作者熱衷於“短、平、快”,導致品種“多、亂、雜”,突破性品種少。

  四是産學研脫節。少部分有實力的種子企業開始商業化品種選育,但企業在獲得育種優勢資源和國家投資、穩定人才隊伍等方面處於劣勢。加之公共財政投入科研單位搞商業化育種,和企業育種進行不公平競爭,影響了企業科研投入的積極性,制約了企業自主創新。

  五是科研辦企業有缺陷。科研單位利用公共財政投資選育出品種後,自己辦企業經營,或是將品種轉讓給一家甚至多家企業,影響企業持續發展。據中國農科院農經所調查,目前全國400多家科研院所註冊了3000多家種子公司,多數科研單位辦公司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其行政經費不足,不是為了壯大産業,很難成為推動種業發展的主力軍。

  外資正向源頭進軍

  通過交換品種資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種形式,大量蒐集、改良我國優異資源

  從90年代開始,外資逐步進入我國種業,對豐富我國農作物品種、引進先進理念和技術、推動我國農業整體水平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經過一段“潛伏”之後,目前外資進入呈快速發展勢頭,我國種業面臨嚴峻挑戰。

  目前,外商投資設立的農作物種子企業共有35個,其中經營玉米種子的5個、蔬菜花卉種子26個。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看,呈現出四個特點:一是投資重點由園藝作物向糧食作物拓展;二是投資環節由生産經營向科研育種延伸;三是投資形式由合資向並購發展;四是投資佈局由城市向主産區推進。

  美國先鋒公司現已在我國玉米主産區建立了3家種子企業。其選育的“先玉335”玉米品種以脫水快、豐産性好和穀物收購價格好的優勢,僅用3年時間就迅速成為我國第三大玉米品種,2009年種植面積達1900萬畝。此外,孟山都、先鋒、先正達、利瑪格蘭和拜耳等外資企業與我國科研單位合作,通過交換品種資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種形式,大量蒐集、改良我國優異資源,試圖從源頭上控制我國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