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西北邊陲築路兵:喀納斯湖畔修建國防公路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0日 19: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很多人知道,西北邊陲有一個神奇而美麗的湖泊,叫做喀納斯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神秘地方,還有一群可愛的築路兵,他們為建設邊疆奉獻著青春年華,把智慧和血汗留在了這裡。

  筆者近日走進駐紮于白哈巴的武警交通六支隊哈白項目部。

  2007年9月,武警交通六支隊揮師4000余公里,從安徽奔赴被譽為“西北第一村”的新疆阿勒泰白哈巴村,承擔起哈巴河至白哈巴的新建公路施工任務。這是一條通往世界聞名自然景區——喀納斯湖的旅遊公路,也是我國與哈薩克斯坦交界的國防公路。

  據六支隊哈白項目部主任趙貴升介紹,部隊承建的第2標段長53公里,屬於山嶺重丘公路,由於地處偏遠、天氣無常等不利因素,給施工帶來了很大的挑戰。3年多來,官兵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邊疆灑下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現在工程已進入攻堅階段,有望在“十一”前完工。

  萬事開頭難。施工伊始,需要大批的水泥、鋼筋和沙石料等原材料,但重重高山猶如一個個天然“障礙”,擋住了運輸的路。部隊只好在山澗中開闢出一條施工便道,到汽車通行不了的地方,官兵們就靠手推背扛,硬是把最初使用的原材料“拖”進了大山。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築路官兵喊得最響亮的口號。但到了這裡,就不得不慎重再慎重了。因為施工路段位於白哈巴國家森林公園內,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受到嚴格保護的,鋻於此,趙主任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反復勘察路線,精心部署施工,使築路施工帶來的破壞降到最小程度。

  昆屯嶺是一座被頁巖、花崗岩等多種岩層覆蓋的大山,這給築路兵出了一道難題。若採取爆破,頁巖強度小,會炸得四處飛,而花崗岩較硬實,必須爆破後才能開挖,對此,築路官兵組成攻關小組,分類分區實施爆破,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

  今年初,新疆遭遇特大雪災,造成施工時間緊迫,任務更為艱巨。為了確保工程如期完成,5月底以來,哈白項目部掀起了大幹100天的施工熱潮。負責工程質量和進度的總工程師陳兆河在接受採訪時説:“在這個地方施工,與內地有很大區別,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有效施工期短。在哈白公路,由於氣候原因,一年只有5個月的工期。”

  陳總説,官兵們每天早上5點上工地,晚上11點才回營休息,一日三餐都在工地上。7、8、9月是新疆施工的黃金季節,白天時間達到十幾個小時,天氣條件很好,所以作業時間長,勞動強度大。

  築路官兵的汗水沒有白流。去年,業主在哈白項目部召開了現場會,並以他們的施工參數為基本標準。今年初,部隊在哈白公路全線評比中,再次奪得第一名。

  在採訪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鋪築哈白公路,需要的不僅是韌性,也不僅是體力,更需要的是奉獻。

  由於深處邊疆密林,通訊信號存在盲區,築路官兵過上了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日夜忍受著孤獨和寂寞。上士侯佔新年近三十,相貌英俊且品格優秀,因隨部隊輾轉各地,一晃當兵10年,成了“大齡青年”。去年春節期間,家裏給他介紹了一個姑娘,兩人談得也投機,但休假歸隊後,因為手機沒有訊號,暫時失去了聯絡。半年後,侯佔新下山調整,才知道姑娘的芳心“被別人擄獲”了。

  在工地上,筆者還認識了這樣幾位官兵,和他們的故事——

  中士王科是陜西咸陽人,24歲,測繪班班長。開工前,他帶領測繪班翻山越嶺,趟過冰河,徒步開展丈量放線工作。餓了,就啃隨身攜帶的馕餅和鹹菜,渴了,就抓一把積雪應付口乾舌燥。王科説:“苦和累倒不算什麼,現在到了夏天,我們每天都要與小咬進行抗爭,大家受了不少折磨!”

  小王所謂的“小咬”,學名蠓,俗稱“墨蚊”。一到夏天無處不在,營院裏、工地上多的是,圍追著人咬。即使官兵們戴上防蟲紗帽,把衣褲袖口都扎得緊緊的,稍不留神,“小咬”就鑽進來,貼著皮膚猛咬一口,讓人又癢又疼,好多天都會復發,不得安寧。

  少校陳兆河,37歲,山東臨沂人,總工程師。戰士們都説,陳總和趙貴升主任是哈白路的功臣。3年多來,他們紮根於此,曆盡艱難開拓公路,付出了很多。陳總的妻子王麗麗是一名教師,去年8月,學校放暑假後,她千里迢迢趕來探親,不曾想,正值部隊施工大幹期間,陳總成天泡在工地上,終究沒有下得山來,與愛妻團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