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房山發現夏代文物? 專家:夏文化可能性極小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7日 0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通訊員 陳艷軍攝

房山發現夏代文物?

  村民在山頂修建蓄水池,一鍬下去卻挖出了千年文物。這件奇事幾天前就發生在房山區大石窩鎮後石門村。這些文物經房山區文物部門鑒定為石斧、陶鬲、陶豆,發現地已停止挖掘實施原址保護,正待市有關部門進一步調查。

  挖蓄水池挖出古代陶片

  昨天,記者來到文物出土現場。這裡是後石門村一處正在建設中的鄉村旅遊莊園。為了灌溉莊園裏的菱棗樹,莊園負責人請來工人在後山上挖一個蓄水池。文物就是在挖掘蓄水池時發現的。

  目前已發掘出石斧一把,陶鬲的足和陶豆的足各一支。“根據地形及器物,初步判斷此地為一處新石器時代夏文化遺址,具體距今的時間,還需要後期近一步研究才能確定。”長期主持房山區發掘工作的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科陳亞洲介紹説。

  記者在現場看到,原本不大的蓄水池已被房山區文物工作者挖成了一個3米左右見方的大坑。坑底到坑面,從顏色、手感上判斷大致可分為三層:底部呈白灰色,摸起來很滑,像是石質;中部土質發紅,土壤較之底層鬆軟;上部則是普通黃土。出土陶片的位置大致是在底部層與中部層中間,距離坑面2米左右。記者站在坑底,還可以清楚看到一些陶片就夾在坑壁中下部的土層中間。

  “原本想挖的蓄水池並不大,又是建在幾十米高的山上,所以就沒用機械設備,光是找了兩名工人來挖。”莊園負責人王學紀向記者道出了破土動工的初衷。“也正是人工挖掘,才使得這些文物幸運地保存下來。要是推土機一來,就什麼都留不下了。”一旁的陳亞洲補充道。

  前天一大早,王學紀和工人們來到山上,想趁天氣還不太熱儘量多挖些。工人們揮鍬掄鎬之時,常常會碰到石塊之類的硬物,從不會在意。這次也不例外,在地下沉睡了幾千年的文物碎片,被工人們的鐵鍬連同土塊一齊甩到坑外。幸好,王學紀當時正站在坑邊觀察坑面與山坡的角度,一個帶有獨特花紋的“土塊”忽然滾落到腳邊,引起了他的注意。

  “我想起了前年,在山坡另一面挖魚池時,好像也挖出了這樣的東西。”王學紀回憶説,那時出土的碎片比現在這些還小、還碎,外行人看來純屬垃圾,結果叫區文物部門一鑒定,竟然是夏朝的器皿!這次挖出來的比先前的更大、紋路更清晰,王學紀估摸著事關重大,不敢怠慢,於是趕緊叫工人們收住手中鍬锨,自己撥通了房山區文物管理部門的熱線。

  花紋、材質確認年代

  引起王學紀注意的這種獨特的“花紋”稱作“繩紋”,是夏文化時期器物的標誌性紋飾。陳亞洲介紹説,接到通知後他們火速趕到現場,經過簡單的發掘清理,即找到了石斧一把,陶鬲的足和陶豆的足各一支,其中,陶鬲的足上清晰地刻有“繩紋”。

  陶鬲和陶豆均是夏朝時期用於盛放食物的容器。昨天,記者見到這兩件文物。剝開表面上的黃土,可以看見它們呈青灰色,而鋒利的斷面則是沙質的紅灰色。“這是器物的材質——紅陶加沙和灰陶加沙——經過長年積累才呈現出的效果。”陳亞洲介紹説,除去器物表面的“繩紋”顯露出它的“高齡”之外,由這種紅陶加沙和灰陶加沙構成的材質,也可初步斷定其為夏朝所有,遺憾的是器物均已殘缺不全。

  炎熱的天氣,使得原本潮濕的坑底逐漸變得乾燥,這對於文物保護非常不利。因此,昨天下午記者結束採訪時,挖掘現場已經封閉。“我們判斷目前挖掘出來的殘片,還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珍貴文物很有可能就埋藏在附近。”陳亞洲説,為了謹慎起見,他們將等待市有關部門做進一步調查分析。目前,他們已對發掘現場進行了原址保護,回填原有土壤,以期達到最好的保護效果。

  “大石窩鎮出土夏朝文物並非首次。”據陳亞洲介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距離本次出土地點10公里的鎮江營村和塔照村也已出土過夏朝文物,只不過那些文物較之此次的更加細碎。“希望這次後石門村,能夠給我們一個天大的驚喜!”陳亞洲興奮地説。

  質 疑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

  北京發現夏文化可能性極小

  房山區大石窩鎮後石門村發現的古代文物及遺跡,被當地文物部門初步判斷為夏代遺址。記者就此採訪了著名歷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他卻表示對這一歷史遺跡的年代判斷還不能輕下斷言,“北京地區發現夏文化遺跡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中國史學界對夏文化判定的最主要依據是二里頭文化,其地理位置和年代時間與中國古書上記載的夏朝相吻合。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于1959年發現,遺址距今大約3800年至35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屬探索中國夏朝文化的重要遺址。李學勤告訴記者,二里頭文化的中心在河南西北和山西西南,在北京地區發現同時期的夏文化遺跡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以前也沒有出現過。

  對此次房山大石窩出土陶器的材質和器物表面的“繩紋”,李學勤表示,這不足以判斷這些陶器就屬於夏朝文物。“繩紋”是龍山文化時期陶器非常普遍的一個特徵,而龍山文化的時代界定比較寬泛,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絡。而對此前房山區曾經發現的鎮江營與塔照遺址,李學勤説,這兩處遺跡在年代判定上都不屬於夏文化。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這兩處遺址分屬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代。

  不過,李學勤也表示,對房山區新出土的古代遺跡的所屬年代,還需要更加慎重地加以研判。雖然可能性很小,但如果真的確證其年代與夏朝相吻合,那無疑將是中國對夏文化探索研究的“很了不起的大發現”。(董少東)

  鏈 接

  房山多現先秦文化遺址

  鎮江營與塔照遺址隸屬北京市房山區,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隅。由於該區域恰處華北平原和長江地區的連接點上,其考古文化亦具備南北匯聚的特徵。1986年至1990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連續五年發掘兩遺址,共發現先秦時期的九種文化,分屬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代。

  鎮江營遺址位於房山區鎮江營村北的臺地上,北拒馬河從遺址東側流過,臺地高出河床約12米。遺址出土陶、石、角、骨、銅質文物3萬餘件,主要有新石器時代的斧、盆、紅頂碗、缽,商周時期的鬲、罐、簋、甑以及西周的帶字卜骨等。

  塔照聚落遺址位於房山區大石窩鎮塔照村,保護較好。該遺址年代歷經商、周、戰國,廣泛覆蓋著漢晉時期的遺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