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食品安全陰影揮之不去
從2008年“毒奶粉”震驚全國開始,食品安全開始成為新聞熱詞。2012年,駭人的“瘦肉精”、“地溝油”還未退隱,“塑化劑”、“黃曲黴素”等新鮮詞語又露頭,公眾心理承受力不斷收到挑戰,同時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一降再降。
2012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在多個民意調查中,“食品安全”位於民眾最關心的問題排行的前列。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時,“食品安全”出現了多次。他強調,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集中打擊、整治非法添加和違法生産加工行為,增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分析,當前的食品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少數食品生産經營者不講誠信道德,目無法紀,唯利是圖,加之有些地方和部門重視不夠,監管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些領域和地方的食品安全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教育部食品科學與營養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李裏特認為,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在於誠信的缺失。由於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所以對別人生産的食品也缺乏信任。有些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會幹些偷工減料的事,做生意的會幹些缺斤少兩的事,當他作為消費者去購買食品時,也就不能充分信任別人。
監管體制亟待改革
食品生産經營鏈條長、涉及面廣,影響和制約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治理起來確實並非易事。此外,建立食品安全長效機制並非短期內能完成的任務,需要政府部門、企業及消費者等的合力協作,形成行政監管、司法保護、社會監督的綜合機制。
在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爆發後,中國開始重拳治理食品安全。2009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
2010年2月6日,我國首次特別設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成員包括國務院29個部委中的15個。
2011年10月27日,為進一步加大衛生系統食品安全工作力度,衛生部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衛生部部長陳竺擔任。
2012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下發《關於依法嚴懲“地溝油”犯罪活動的通知》。要求對於明知是地溝油而予以銷售的,追究刑事責任;對於制售地溝油情節惡劣、危害嚴重的犯罪分子,罪當判處死刑的,要堅決判死刑,且要嚴格把握適用緩刑條件。
然而,兩會期間,一些代表指出,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仍亟需完善。
全國政協委員嚴琦認為,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監管體制改革尚未到位、配套法規規章仍滯後、安全風險監測基礎薄弱、安全標準數量少指標粗、經費不足影響執法效果、部分企業未能落實責任、社會監督不夠。
人大代表孫丕恕也認為,瘦肉精等事件層出不窮,根本原因是我國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手段依然薄弱,因此我建議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對食品從源頭到終端的質量安全監管,為各級食品安全管理部門提供信息支撐,確保多個部門不連貫的監管信息的貫通。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把《關於食品安全的提案》提交到大會,他説:“國家有40萬個食品企業,大大小小都有,小的居多,而現在我們的進入門檻很低,容易造成食品安全問題。我建議食品安全建立一個準入制度,必須要達到什麼樣的要求、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準入。”
全國人大代表, 黑龍江夙生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遲夙生建議,應該進一步降低對制售假冒偽劣食品者追究刑事責任的立案標準,甚至應該對其零容忍:
遲夙生表示對刑法關於假冒偽劣食品的定罪標準,現在法律還規定是五萬元錢,才構成犯罪。“我們認為對食品的安全我們一定要把它上升到很高的一個高度,甚至是零容忍。”遲夙生建議,把食品安全立案定罪標準從五萬塊錢降下來,降到一萬塊錢,希望通過這樣嚴厲的措施,來進一步促進食品安全,保證我們的人民健康。
目前,中國現有食品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四大類,而對應的主管部門各不相同,標準只有500多項。多位專家表示,期盼著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嚴格履行職能,不僅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更要密切配合,加強協作和監管,制定一整套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措施。同時加強標準的制定和執行。
假問題和真危機
2011年夏天, “植物激素”引起的“西瓜爆炸”,草莓“膨大”、香蕉催熟等話題在網絡上風傳。有“專家”指出,這些食物“有毒”,其中含有的激素物質或導致性早熟。類似言論造成了一些行業的嚴重滯銷,大量農民欲哭無淚。
事實上,“植物激素”只是“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俗稱。它可以促進或改變植物的生長週期,使之符合人類對收貨時間的選擇需要,它對植物有激素效應,對人類並無影響。
就像這樣,民眾因信任缺失和常識不足而導致的種種誤區,常常導致食品工業中的一些正常做法“躺著中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並使食品工業遭受巨大損失。而輿論對於食品安全“假問題”的過分關注,反而會使得真正的危機被隱藏起來。
類似的“假問題”還有對食品添加劑的一味指責。
食品添加劑是最容易被誤解的食品安全問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係副教授范志紅曾撰文指出,三聚氰胺、吊白塊、蘇丹紅、甲醛、瘦肉精等均不屬於食品添加劑;硫磺熏制蔬菜雖可能造成二氧化硫含量超標,但目前並沒有毒害後果報告;“毒生薑”、“毒黃花菜”之類説法屬於不科學的誇大表述。是否到了“毒”的程度,是否會造成危害,須經專業機構評估。
食品添加劑是食品生産加工所必需的,但超量使用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政府要組織專家對每一種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工藝必需性等進行科學評估;如果通過評估,則以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形式規定其使用範圍和量以及質量規格。政府相應的監管還要對每種食品添加劑的生産、使用進行監管,包括檢測其含量。
食品添加劑當中,毒性最大、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是亞硝酸鹽。相比亞硝酸鹽而言,食用色素不曾造成任何人中毒住院,但染色饅頭事件卻引起巨大反響。
事實上,比食品添加劑和農藥殘留更值得關注的還有微生物、微生物毒素和寄生蟲危害。比如2011年,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事件致使德國50人喪命。2010年,沙門氏菌食物中毒事件迫使美國畜牧業召回了5億枚雞蛋。還有大米、花生、玉米、堅果等食品霉變産生的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泥鰍、螺貝等水産品中的寄生蟲,也曾是我國食品安全事件主角。
近年來,在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問題暴露出後,民眾對於食品的關注到達了頂峰,各種打著“綠色”、“有機”等標簽的食品廠家收到了青睞。有人認為,民以食為天,吃的東西要絕對安全,不能有一點兒風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表示,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風險。他表示,“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卻是不科學的,也不切合實際。因為我們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科學和實際的做法是通過各種措施將風險盡可能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范志紅表示,和全國的食品企業、食品攤販相比,每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並不是很可怕的數字。我們不會因為全國每天都有偷盜搶劫事件就不敢出門,並把周圍的所有人都懷疑為罪犯;同樣我們也不必因為每年有幾十起食品安全事件而發生“什麼都不能吃了”的恐慌。
作者:牛波
我們不會因為全國每天都有偷盜搶劫事件就不敢出門,並把周圍的所有人都懷疑為罪犯;同樣我們也不必因為每年有幾十起食品安全事件發生而産生“什麼都不能吃了”的恐慌。 [詳細]
站在公共利益角度看,老百姓不可能像馬拉松運動員那樣吃上特供的沒有添加劑的食品,也不可能有像某些權力部門那樣享受到特供有機蔬菜的機會,所以公眾只能寄希望於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事實上,只有多管齊下,才能讓“食全食美”的生活目標儘快實現。[詳細]
面對食品安全,我們不免説,標準不接軌,執行不到位,政策不完善,但是對形勢的判斷,對行動的認知,對未來的預期,如果不修補裂痕,達成共識,如何能形成合力,真正去追求改觀?[詳細]
2007年1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開條例》,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食品安全管理部門對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已經初具規模,明確了信息披露的主體,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力度還相差甚遠,信息披露做的還不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