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文化圖文 >

還原真實1942:死亡人數達300多萬,是人禍造成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12日 17: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942年河南災民扒火車逃荒的真實情景同樣令人震撼

  1942年,河南災民齊刷刷地選擇了一路向西

  發生在70年前的中原大饑荒,因《一九四二》的上影而廣受關注。影片中災民扒火車逃荒的情景尤其令人震撼。

  歷史上,災荒中的河南饑民都是四散逃荒的。為何1942年,災民是齊刷刷地、大規模單向地選擇了一路向西呢?

  □李子明

  1942年,河南饑荒遍及全省,災民紛紛外逃。據記載,當時災民只有少數逃往北東南三個方向,大部分都逃往陜西。電影《一九四二》的解釋是:河南人逃荒往陜西跑是一種習慣,就像山東人逃荒一定要往東北跑一樣。

  河南自古災荒頻仍,災民動輒逃荒。從明代的“荊襄流民”,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河南饑荒、光緒初年的“丁戊奇荒”,到1920年華北五省大旱災等史料看來,河南災民往往四散逃難,陜西也不算主要逃難地。習慣往陜西跑之説,難以成立。

  但在1942年大旱災中,河南災民卻奇跡般地齊齊奔向了陜西,正如專門研究災荒史的夏明方教授在《抗戰時期中國的災荒與人口遷移》所言:“中原向西北地區的大規模移動,這在戰前歷次華北大饑荒中是鮮有發生的。”

  事實上,隴海鐵路才是災民一路向西的關鍵原因。隴海鐵路1904年開始修築,上世紀30年代前,西端終點一直在河南。1932年1月西延至潼關,1934年12月西延至西安,1937年3月西延至寶雞。

  1942年的河南,三面環敵,京漢線被毀,隴海鐵路幾乎成了災民唯一的逃生通道。

  據當時記者報道:“隴海鐵路,在災民的心目中,好像是釋迦牟尼的救生船。他們夢想著只要一登上火車,便會被這條神龍馱出災荒的大口,到達安樂的地帶。”據統計,大約300萬的災民沿著隴海線或坐火車或沿線步行抵達陜西。

  鐵路在中國出現後,就與逃荒發生著密切聯絡。1920年華北五省大旱,民國政府內務部的報告就指出:“直魯各省災民近因荒旱,每多乘搭火車出赴鄰境各處謀食。”沿京漢鐵路南下的災民日以萬計,津浦、京奉、京綏、隴海各線麇集著絡繹不絕的難民。

  1932年河南旱災,災民三千余人沿京漢鐵路步行往北京逃荒;晚清至民國,乘京奉、膠濟線火車也成了很多關內農民“闖關東”的新方式。顯然,鐵路的出現使災民逃荒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一是快捷。古代交通不便,古人屢有“行路難”之嘆,更何況是扶老攜幼、帶病忍饑的逃荒呢。拿河南到陜西來説,隴海鐵路開通之前,交通極為不便,直到近代依然如此。

  根據時人的觀察,“陜豫兩省人民,僅相隔一關,地連阡陌,雞犬相聞,所處又非老死不相往來之時代,徒以交通不便,彼此少接近之機會,遂使感情隔閡,而互相輕視。”(《隴海路西段視察記》)

  《魯迅日記》也記載,魯迅1924年曾應邀赴西安講學,坐火車由北京經京漢線、隴海線抵達當時隴海線西端的終點三門峽市。此後,先是走水路至靈寶,再到潼關,此後又坐汽車到西安。儘管主辦方安排週密,魯迅從三門峽到西安還是用了5天的時間。

  而隴海路西延以後,按1936年隴海鐵路列車時刻表,火車上午9:20從三門峽開,下午17:55就能抵達西安,時間還不到9個小時。從洛陽到西安也不過14個小時。

  二是能指路。逃荒災民多不識字。在1942逃荒中,大多數災民只知道要逃往“西省”,但根本不知道“西省”是哪,更別提認識路。在光緒“丁戊奇荒”中,袁世凱叔父袁保恒奉旨幫辦河南賑務,他由京師往河南走,問逃荒災民要逃往何方,災民皆茫然不知。

  而鐵路的出現則為災民提供了一條直觀的路線圖。1942年,大量扒不上火車的災民就是沿著隴海鐵路線步行西進,而且政府設立的救助站也多設在鐵路沿線。

  三是便於組織救災。自古救災有“移民就粟”之法,就是將災民轉移到沒有受災的地方。由於古代交通不便,所謂“移民就粟”不過就是聽任災民自行流徙,有計劃有組織的移民極少。而鐵路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這種救災方式的操作性。

  1920年華北五省大旱災,北洋政府允許災民免費坐火車,損失車費八百多萬元;1942年河南災民逃荒坐火車也是免費,一天輸送3000人左右,連續運輸了幾個月。而在1929年旱災中,河南曾組織災民3萬餘人免費坐火車遷往東北安置。

  鐵路使得政府的救災能力極大提高。1920年的華北五省大旱災,北洋政府組織火車、輪船運輸賑災糧食、移送災民,再加上信息溝通及時、國際力量救災等因素,使得這場奇災的死亡人數還不到50萬,這與以往同樣程度的災荒相比要少很多。

  1942年大旱災程度並不比1920年嚴重,死亡人數卻多達300多萬。這顯然是由人禍造成———其中很重要一點是河南三面被日寇包圍,無論是運輸賑災糧還是向外逃荒,都只有西邊一條通道,嚴重限制了賑災的開展,造成了災民大量死亡。

熱詞:

  • 荒旱
  • 災民
  • 死亡人數
  • 丁戊奇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