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文化圖文 >

劇種傳承須因地制宜 人才培養不能限于表演人才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6日 14: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國戲曲學院舉辦的2012中國劇種研究論壇在北京舉行。此前,由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周龍提出的開展中國劇種研究的倡議,得到了全國多個劇種表演藝術家、戲曲理論研究專家和院團領導的積極回應。本次論壇的舉辦,正是為了給劇種研究提供平臺。

  著名戲劇理論家劉厚生對此次論壇的主題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劇種研究抓住了問題的要害。他説:“戲曲,是一個虛詞,它的具體化就是劇種。劇種沒有發展,沒有進步,戲劇就説不上發展。”而關於如何讓劇種傳承實現“百花齊放”,與會專家認為,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當前階段,開展全面的多劇種辦學則是有效的途徑。

  多方面原因造成劇種衰退

  劉厚生指出,解放初期我國有戲曲300多種,現在還活躍在舞臺上的也就百十來種。許多劇種光有名字沒有劇團了。如何找到影響劇種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當前我國戲曲界必須研討的問題。

  中國劇種的發展有著緩慢的過程。幾百年來,戲曲劇種由一兩個慢慢發展到幾百個,達到一定的高潮後慢慢減少。戲曲劇種的衰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要面臨內部各大劇種的競爭,還要接受來自中外多種舞臺表現形式的挑戰。面對大環境的改變,我國戲曲界只有練好內功,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時,各劇種之間要相互借鑒,發揮革新精神,不能固步自封。

  為何交通便利了,劇種到其他地方落地生根反而更難了?劉厚生認為,以前一個劇種到別的地方去,進去了出不來,就在那地方落地生根,演變成地方劇種。如今,交通非常方便,早上去晚上就能回來,不可能在那個地方落地生根。

  劇種傳承須因地制宜

  本屆論壇期間,與會專家學者還觀看了參加國家大劇院第五屆“春華秋實”展演的中國戲曲學院10個劇種的10齣經典摺子戲。晉劇《小宴》、黃梅戲《女駙馬》、粵劇《子都驚魂》、梨園戲《睇燈》等優秀節目各具特色、精彩紛呈,展現了各地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以聲腔來命名地方戲,是戲劇發展過程中最常見的事情。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傅謹認為,與其説地方腔調是聲腔跟地方音樂的結合,不如説是跟地方語言的結合。每個地方語言的聲調不一樣,語言的腔調也不一樣,用不同語言來唱某一種聲腔,自然出現了不同的地方戲。福州市藝術學校校長陳乃春也認為,純正的地方語言才能唱出原汁原味的地方聲腔,地方語言的魅力是其他語言不能替代的,這正是地方戲的特色。

  中國有數百種戲劇形態,各個劇種的演劇形態既有共性也獨具個性。在審美層面上,各劇種有著中國戲劇共有的藝術品格,但就每個劇種的藝術形態而言,無論是音樂曲調、語言特色還是技藝特點、表演方式,卻體現出明顯的差異。周龍表示,這種差異不僅僅體現在特徵鮮明的聲腔、音樂上,更貫徹在編、導、表、音、美各個門類中,貫穿在從理念到技法、從演員到觀眾的各個層面中。從某種程度上,每個劇種都可以算作是一種自成體系的演劇模式。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主任尉霞舉例説:“秦腔的主體風格是雄壯、剛健、豪邁,這些特點是西部的特殊地域決定的,蒼涼的高原,才能孕育秦腔的高亢唱腔。秦腔的複雜是秦腔的特點也是優勢,其他劇種可能沒有那麼暴烈,沒有那麼滄桑,沒有那麼富於穿透力,只有真實性才能得到觀眾的喜愛。”

  強調全面的多劇種辦學

  劇種的發展,關鍵在人才,這已經成為戲曲專家、學者乃至社會大眾的共識。作為中國戲曲教育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自2008年以來,逐步開辦了崑曲、北京曲劇、豫劇、晉劇、越劇等9個地方戲本科班,招收了150名本科生。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主任劉小軍説:“國戲多劇種辦學確定了提高藝術創作與實踐能力,以劇團及用人單位需求為導向的劇種優秀表演人才教育目標,對多劇種表演人才採取‘3+1'或‘2+1+1'的培養模式。本科頭兩三年,學生在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本部學習基礎課、創作課和相關理論課程,後一兩年,學生在教學實踐基地和學院共同完成本劇目學習展演和畢業論文撰寫等。”

  社會認同是實現劇種辦學的前提,依託實踐基地能夠增強辦學的針對性。據劉小軍介紹,近5年來,中國戲曲學院表演係建立了8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構建了以表演類課程為中心、形體類和聲樂類課程為兩冀、史論類課程為前導、實踐與研究類課程為後盾的表演專業課程體系。每年招生前,中國戲曲學院都要組織專家赴全國各地進行調研,在有關地方院團的大力支持下,確定下一年度的招生劇種。

  劉小軍認為,多劇種班比單一劇種班更有優勢。由於多劇種班的劇種更加豐富,拓寬了招生範圍,便於選拔各劇種的尖子人才;不同劇種師生在同一課堂交流,將産生寬口徑、大視野的教育效果;多劇種班化整為零的實踐方式將促使校內、校外實踐相結合,不同年級、同劇種實踐相結合,打開教學實踐新局面。

  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張凡指出,只有特色鮮明,才能長久傳承和發展。多劇種辦學的重點是突齣劇種人才的個性化培養。每個劇種産生、發展的歷史時代、地域環境、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和藝術淵源都有所不同,要加強對劇種的研究,探尋各劇種的藝術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各劇種應相互借鑒和融合,但不能抹殺個性。

  另外,與會專家紛紛強調劇種人才的培養不能僅限于表演人才。北方崑曲劇院黨委書記淩金玉表示:“我們一談到劇種人才培養時,不由自主想到的是培養演員。我特別擔憂的是我們劇種的編劇、作曲和導演人才。比如説,作曲也是一個劇種的靈魂,各個劇種的區別在於音樂和唱腔。”對此傅謹表示,中國戲曲學院已經由過去主要培養戲曲表演人才轉變到了如今全面地培養表演、導演、編劇、作曲、舞美等多方面人才。

  據了解,作為我國劇種人才培養與研究基地,中國戲曲學院于2010年、2011年舉辦了中國地方戲曲發展論壇、多劇種表演與器樂高級人才培養研討會。從今年起,中國劇種研究論壇將每兩年一屆定期舉辦,並於會後例行編輯出版《劇種研究》文集。

  (楊 迪 陳有明)

熱詞:

  • 表演專業
  • 戲劇形態
  • 戲曲
  •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