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文化圖文 >

堂弟回憶韓素音:她一直在關注著中國的情況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4日 16: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成都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花一小時讀韓素音作品所獲得的對中國的認識,比我在那個國家住上一年還要多。”

  ——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

  “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詢問十名受過高等教育、職業不同的法國人,問他們讀過哪位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韓素音。”——著名作家劉心武

  鏈結

  韓素音(1917—2012),本名周光瑚,著名英籍華人女作家,生前居於瑞士。曾先後在燕京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就讀,並曾在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一生致力於中國和西方世界的溝通與理解。其作品有自傳《傷殘的樹》《凋謝的花朵》《無鳥的夏天》《吾宅雙門》《再生鳳凰》,小説《瑰寶》《青山青》《等到早晨來臨》,傳記《周恩來與他的世紀》《早晨的洪流:毛澤東與中國革命》等。對於自己為何用“韓素音”這個筆名,她曾解釋,“漢屬英”的音譯,意為她雖已入籍英國,但根仍是漢人。

  著名英籍華裔作家韓素音,當地時間11月2日中午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雖然未在父親家鄉成都出生,不過在韓素音看來,自己就是四川人、成都人。曾多次回蓉學習、生活、工作、探親的韓素音和成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據韓素音的女兒周惠音和唐蓉梅透露,韓素音遺體告別儀式將於本月8日在瑞士洛桑舉行。昨日,居住在成都的韓素音堂弟周光墉(其三叔的兒子)向成都晚報記者講述了與堂姐的交往,並深情地回憶起1996年韓素音最後一次回成都的情形。

  成都情緣

  在這裡 創作首部作品找到首份工作

  韓素音的身世複雜又傳奇,她的父親周映彤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生,母親瑪格麗特出身比利時貴族家庭。韓素音是比利時前國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國駐英武官的妻子,是穿行于東西方世界的國際友好人士,以及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

  韓素音的父親周映彤出生在成都郫縣,家中排行老二。生在他鄉的韓素音,于1940年在當時還是重慶美豐銀行董事長的三叔周見三(周焯)的陪同下,第一次坐飛機回成都過春節認祖歸宗,就在那時,按周家家譜取的名字周光瑚,在羊市巷周家的大第潭府內被列入家譜,人也被宣佈為三姑娘。關於這段往事韓素音後來在她的自傳體小説之一《無鳥的夏天》(又名《寂夏》)寫道:“我去拜訪,要鞠躬,去吃飯,要鞠躬,去喝茶,要鞠躬。”

  成都不但是韓素音作為世界著名作家走上文學之旅的第一站,而且也是她第一次工作的地方。回到成都後,24歲的韓素音在成都南門小天竺街美國教會醫院進益産科學校當助産士,正巧校長美國女大夫瑪利安曼利也是一位作家,酷愛文學的她看了韓素音偷偷寫的隨感即刻就被感動了,她認為韓素音寫的東西很契合歐美人了解戰時中國的急迫心情。於是,由韓素音創作初稿、瑪利安修改潤色的《目的地重慶》誕生了。該書1942年在美、英出版,處女作的成功也因此激勵她走上文學創作之路。書中,韓素音從香港經武漢、桂林到重慶,穿越南方內陸省份的見聞和觀感,無不透露著她的中國情結,這也讓她的寫作從一開始就在情感和內容上跟中國緊密粘連。

  在這裡 收養女兒 取名“蓉梅”

  就在韓素音創作處女作的同時,1941年的秋天,一個小生命的到來,讓她首嘗當母親的喜悅。在其自傳《寂夏》中,韓素音談到關於收養女一事:“如果我不是小天竺街的一名助産士,我的生活中就不會有蓉梅,就不會有蓉梅這個名字使幸福之花在我心中怒放。”韓素音剛收養女兒時,這個孩子只有一歲多,而且體弱多病。因為這個孩子生於梅花盛開蓉城的日子,韓素音給養女取了個富於詩意的名字蓉梅——成都的梅花。據韓素音的堂弟周光墉透露,這個名叫蓉梅的女孩長大後曾多次回成都尋根探親,“她目前生活在國外,就在前幾年,她還曾回成都,在光亞學校‘教書'。”

  周光墉是韓素音三叔的兒子,目前生活在成都。昨日,得知堂姐去世的消息,年近九旬的老人顯得非常悲痛,“這些年她年紀大了,不方便才不能經常回來,但我們時常還是有聯絡的。”對1996年韓素音最後一次回成都的情況,周光墉仍是記憶猶新。他説,當時韓素音和丈夫一起回來,原本堂妹周光瑩準備在家裏招待,但是因為她家在樓上,韓素音丈夫腿腳又不方便,所以就由他改在彩虹橋畔的郵電賓館進行家宴。“除了問我關於郵電方面的問題,她對當時中國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都有了解。”1997年之前,韓素音每年來中國一兩次。自1997年後,因健康原因不能遠行,她沒能再回國,但一直在關注著中國的情況。

  成就很高

  通過文學向世界介紹中國

  曾被授予“中國人民友好使者”

  “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正如她所言,韓素音以對人生、對家國充沛飽滿的熱情,不懈記述著她的個體自我存在與她所生活的時代之種種,無怪乎英國著名大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這樣評價道:“我花一小時讀韓素音作品所獲得的對中國的認識,比我在那個國家住上一年還要多。”著名文學家劉心武也曾説過:“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詢問十名受過高等教育、職業不同的法國人,問他們讀過哪位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韓素音。”韓素音真摯感人的中國情結,令她的作品中蘊藏著對中國深刻的了解,飽含著對中國執著的熱愛,她既真實又富文采的回憶與記述也成為了西方讀者認識中國、研究中國的必讀作品之一,造就了她在國際文壇的重要影響。

  韓素音的自傳體小説《瑰寶》奠定了她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1956年據此改編的電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中譯為“生死戀”)獲得了三項奧斯卡獎。1989年,在韓素音的資助下,中國翻譯協會開始舉辦韓素音青年翻譯大賽,此項大賽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翻譯界影響力最大的競賽,它極大地激勵了廣大青年學習外語的熱情,推動了外語教學事業,有力促進了我國翻譯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1994年,韓素音獲中華文學基金會頒發的“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1996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她“中國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成都晚報記者 滕楊

熱詞:

  • 韓素音
  • 文學
  • 留學生
  •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