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教育圖文 >

推進教育公平要落實義務教育的兩個"重中之重"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3日 13: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教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明確,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的任務;在闡述義務教育發展任務時,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戰略性任務,使均衡發展成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義務教育兩個“重中之重”是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的重要思想,為未來10年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確定了目標,明確了任務。 

  一、義務教育兩個“重中之重”是義務教育性質和發展階段決定的。 

  關於第一個“重中之重”,《教育規劃綱要》明確“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統一實施、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既然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要接受義務教育,那麼義務教育就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既然國家依法統一實施義務教育,那麼義務教育就是實現社會公平的起點。義務教育的性質決定了接受義務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實施義務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支持義務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毫無疑問,義務教育在各級各類教育中佔有極其特殊重要的地位。同時,雖然我國義務教育實現了全面普及,但存在著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質量亟待提高等突出問題,因此義務教育依然是整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關於第二個“重中之重”,《教育規劃綱要》明確“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在義務教育還沒有普及的時候,義務教育的工作重點是實現普及,首先解決法律規定的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的問題。在實現義務教育全面普及之後,義務教育的工作重點是均衡發展,努力讓所有的適齡兒童少年都“上好學”。義務教育已經在公共財政的保障下,實行了全面免費。義務教育的性質決定了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都應該具有平等地享有接受基本相同質量義務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發展階段決定了必須全力推進均衡發展。 

  推進均衡發展的任務比起實現普及的任務更艱巨、更複雜,用的時間會更長。當前,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不均衡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將伴隨著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差異、整體提升教育質量的全過程;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將伴隨著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差別的全過程;推進區域間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將伴隨著解決區域經濟社會不平衡問題、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過程。 

  二、義務教育的工作思路要符合兩個“重中之重”的要求。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發展目標的確定是由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目標決定的,是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教育戰略目標要求的。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就要進一步鞏固農村地區普及成果,針對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突出問題,採取專門舉措解決特殊困難,提高按時完成率,基本消除輟學現象。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就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改進教育教學與管理,完善質量評價制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就要統籌區域發展和城鄉發展,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支持欠發達地區,改造薄弱學校,使每一所學校成為合格學校。體現第一個“重中之重”,首先要將義務教育全部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擴大保障範圍,不斷提高保障標準,進一步動員和鼓勵社會支持義務教育發展。體現第二個“重中之重”,核心是縮小三大差距: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努力縮小區域差距。首先要均衡配置經費投入、教育設施、教師資源等基本辦學條件,總體提升義務教育發展水平。需要説明的是,把區域內特別是縣域內均衡作為率先實現的目標,是當前義務教育發展的階段決定的,必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需要強調的是,所有的目標都只能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均衡永遠是相對的,隨著經濟社會和教育的不斷發展,會不斷提出更高的均衡發展目標。 

  因此,發展義務教育的總體思路,一是要遵循《義務教育法》的法律規定。義務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責任,要在政府領導下推進;堅持國務院領導、省級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充分發揮省、縣兩級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把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作為重點。突出義務教育學校的標準化建設、教師資源的配置和流動、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並把合理配置資源的重點放在區域內特別是縣域內。三是把提高質量作為根本任務。把素質教育作為戰略主題,使義務教育的總體水平在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特別要發揮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好的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學校的引領作用。四是把解決或緩解義務教育階段熱點、難點問題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結合起來。認真研究包括城市擇校問題、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城鎮化過程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 

  義務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有些是教育問題,有些是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交織在一起,有些是社會問題在教育中的反映。因此,不能孤立地解決,要把解決難點、熱點問題與推進均衡發展的主要措施對應起來,比如:城市擇校問題要與區域內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對應起來,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問題要與提高教育質量、實施素質教育對應起來,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要與合理調整、科學規劃學校佈局對應起來,要有符合發展階段的適度目標,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三、推動義務教育的兩個“重中之重”切實落到實處。 

  在工作機制上,落實教育部與省級人民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公佈簽署備忘錄的省級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和省級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公佈省級規劃的縣級單位到2020年10年間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時間表。明確基本均衡的評價標準,以縣域內義務教育鞏固率、學校達標率、班額、生師比、生均教育經費、生均設備值為基本指標,以縣域內學校之間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備大致相當為重要標準,以減輕中小學過重課業負擔和解決或緩解擇校問題為顯示度,以民意調查為依據,推動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從2012年開始,基本實現均衡發展的縣向省督導機構申請驗收,省督導機構確認後向國家教育督導團申請認定,國家教育督導團依據基本均衡標準認定驗收,向合格者授牌。再幹10年,實現《教育規劃綱要》關於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 

  在工作內容上,要針對問題推進工作,一是著力解決學校佈局調整後出現的學生就學路途變遠、上下學交通安全存在隱患、寄宿制學校保障跟不上、併入學校“大班額”以及佈局調整程序不健全問題;二是著力解決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率低、農村學校建設和薄弱學校改造存在困難問題;三是著力解決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遇到的體制機制障礙問題。 

  在工作重點上,要轉向內涵發展,一是認真組織好義務教育教材修訂審查工作,強化育人功能,調整容量與難度,突出各版本特色,實現多樣化而非多本化,全面提升教材質量。二是組織實施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工作,評選一批優秀教學成果進行交流推廣,引導激勵廣大教師在教學一線一心一意實踐探索,在教書育人上下工夫出成果。三是啟動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探索建立包括品德素養、學業水平、身心健康、學習興趣、學業負擔等因素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 

  在工作重心上,要高度重視並積極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要針對安全保障、身心健康、行為習慣培養等突出問題,按照“納入規劃、政府主導、多種模式、明確分工、發揮優勢、齊抓共管”的思路,建立健全關愛服務體系,盡力滿足農村留守兒童上寄宿制學校的需求,保障不能寄宿的農村留守兒童就近上學。隨遷子女工作,要針對“兩為主”政策還不能全覆蓋的問題,深化“兩為主”為“兩個全部納入”,將常住人口全部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財政保障範圍,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並融入城市生活。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工作,一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佔領學生時間;二是讓中考、高考引領學生多元發展,以多元的考試評價引導不同興趣、志向和潛質的學生分流;三是讓課堂教學提高效率,在教學環節上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四是讓學校遵守規範,落實已經明確的減負要求,並及時進行監督檢查;五是讓宣傳營造氛圍,引導教師、校長、家長關注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細節和自己的責任。緩解義務教育擇校工作,一是按照區域內適齡兒童少年數量和學校分佈情況合理劃定每所公辦學校的招生範圍;二是推動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學生數量,把小學和初中學校對應起來,讓小學生直升入初中;三是逐步實現屬於義務教育的初中與非義務教育的高中分離,大力推進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四是市區小學生入學和小學升入初中報名工作一律在互聯網上進行,禁止組織任何形式的考試;五是逐步取消與就近入學原則不符的其他入學方式,讓每所學校都有優秀學生和具有一定特長的學生。中小學安全工作,要重點加強安全教育,突出學校管理的規範化和精細化,加強校園安全防範。關於校車的工作總的思路是國家制定法規和標準,地方以政府為主導專業化集約化公司化運營,過渡期保安全。教育系統要落實《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的相關責任,與相關部門一起推進建立校車制度有關工作。 

  在工作項目上,要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通過實施改造計劃,使廣大中小學校圖書、教學實驗儀器設備、音體美等器材的配備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要與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推進相結合;校舍建設類項目要著重解決急需,提高使用效益。 

  四、義務教育的兩個“重中之重”要體現在義務教育學校的發展上。 

  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努力辦適應時代要求的好學校。 

  要按照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的總體要求和安排,開齊開好全部課程;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既關注學生文化知識學習,又關注學生思想品德修養;既注重書本知識學習,又注重社會實踐體驗;既強調掌握知識,又強調提高能力;既重視學生身體健康,又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和意志品格;既看重智力培養,又看重情感教育和人文素養的培育。不能只看重分數,考試考什麼就學什麼、練什麼。 

  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徵,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成長環境和基礎,因材施教。既要注重品行培養,激發學習興趣,培育健康體魄,養成良好習慣,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又要根據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關鍵時期的特徵,更加強調關注差異,尊重選擇,發展潛能,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要積極探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不能只注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能只提高學生的考試能力。 

  要提供更多可以選擇的活動和課程。教學方法上要多樣化,興趣活動要多樣化,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不能把學校辦成千校一面,不能讓初中教育成為多數學生成為失敗者的教育。要把義務教育階段放在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全局和一個人成長過程的整體之中,承前啟後。既要愛護和保持學生原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要不斷注入學習的新動力;既要讓學生努力學好各門課程和培養廣泛興趣,又要引導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不斷聚焦昇華為志趣和志向;既要看重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又要重視學生在家庭和社區的表現,努力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不能只考慮眼前,只考慮課堂學習一個局部。 

  特別要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出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的濃厚氛圍,不讓一個學生游離在外。要加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組織學生充分討論,讓思想碰撞出火花,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使知識記憶更加深刻;要精講多思多練,多給學生時間思考,多問“為什麼”,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畫龍點睛,提煉知識要點,還要給學生練習的時間,讓學生鞏固已經理解的知識,在解決問題中掌握知識,並引申為更深入的思考;不在課堂上“滿堂灌”。要合理運用技術手段,讓已經裝備的現代化教學儀器裝備發揮更大效用,該用就用而且要用好,效果好就用而且要用活;不該用就不用,效果不好就不用,不要為用而用。要努力實現目標,課前要根據教學要求,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既包括知識掌握的目標,也包括學生思考的目標和訓練的目標,結果重要,過程同樣重要,一定意義上過程更重要;不要忽視每一堂課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不要只看重通過書面測試檢驗的目標,而忽視過程目標的實現。要花精力進行課後反思,每堂課後要認真總結每一個環節的實施過程和效果,總結每一個學生在各個環節的表現,總結教育教學目標實現的情況,不足的在課後和下一堂課及時彌補;不要忽視和浪費每一堂課的經驗和教訓。 

  還要根據各學科教學內容、“綜合實踐活動”課、研究性學習和專題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安排,就近就便地在各種類型的社會資源中進行。教育行政部門和當地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以及行業主管機構,要建立具有各行業特色、具備一定條件、可供中小學上實踐課的社會實踐基地,統籌安排和指導中小學在社會資源中進行實踐教育教學活動,協調解決學生安全和經費保障問題。要保障社會實踐基地有場地設施、安全保障、專業人員等基礎條件和相對固定的時間安排,實踐教育教學活動要有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實踐課程實施方案,對各個環節和步驟進行指導。要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設施、公共機構和設施、國有企事業單位、各類校外活動場所等都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文化藝術教育、科學教育、國防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的社會實踐資源,在全社會營造凡是公共資源都應創造條件、發揮優勢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良好氛圍。(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 高洪)

熱詞:

  •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 教育合力
  • 教育公平
  • 教育行政部門
  • 過重課業負擔
  • 教育教學
  • 留守兒童
  • 生師比
  • 教材質量
  • 子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