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精益求精 不負重托──專訪翻譯學教授王建斌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6日 1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路明):王建斌教授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副主任,《德語學習》雜誌副主編。他1996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翻譯學和篇章語言學等,有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自2002年以來多次為德國現任、前任總理擔任同聲傳譯譯員。

  王建斌學習德語純屬偶然。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他還是七、八歲的小學生,就被送進外國語學院附小讀書。附小隸屬於外交部,是當時中國培養外事幹部的搖籃。他清楚地記得在附小的第一天,班上有40個學生,老師走進教室,對大家説“教室裏左邊一半同學學習德語,右邊一半同學學習英語。”就這樣,他開始學習德語。

  如今,王建斌的身份已從學生變為老師,教師是一座橋梁,承續傳統,通向未來。他一直強調,要教給學生如何終身學習。在他看來,終身學習的能力比書本知識更重要。今天,如果懂得如何獲取知識、在哪獲取知識,那麼書本知識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自學途徑獲得。王老師認為,學生必須學會如何有針對性地學習和獲取知識。王建斌説:“在大學裏,教師雖然可以傳授知識,但這種傳授只能是示範式的,無法窮盡。其他領域的知識只能靠自己在工作實踐中積累。也就是説,教師應該授之以漁。”

  翻譯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和藝術。研究翻譯實踐和翻譯現象的學問就是一門科學。如今,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歐洲,翻譯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翻譯者就如同建築師,在不同文化之間架設橋梁。

  王建斌曾在許多重要會議上承擔同傳任務,翻譯實踐經驗非常豐富。在很多人看來,同傳這項工作充滿神秘。記者向他求證時,王建斌表示,同傳譯員工作時,要聽説同時進行,這在外行眼中確實有些不同尋常。但是,同聲傳譯並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樣困難和神秘。做好同傳需要掌握一種特定的技能,即一邊接收講話者的訊息,一邊理解、加工並用目的語表述這些訊息。

  談及學習和從事同聲傳譯的基礎,王建斌表示,語言天賦、學習語言的興趣和優秀的理解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三點。口譯譯員應該對一切未知和陌生事物充滿好奇。如今,譯員需要翻譯的已經不只是客套寒暄,而是國際專業會議上的發言與討論,這些發言和討論往往非常複雜和專業。要承擔這類翻譯任務,就要具備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求知欲與好奇心是打開專業知識大門的鑰匙。

  作為口譯譯員,王建斌親歷了中德之間很多重要會議。作為事件親歷者,王建斌,中德兩國關係今天已經發展到一個很高水平。民間交往已經成為除政治、經貿之外的又一支柱。他認為,兩國關係只有不再只依靠政治家和外交家,而是以民間交往作為基礎,才能發展得更好。

熱詞:

  • 王建斌
  • 翻譯實踐
  • 翻譯學
  • 目的語
  • 教師
  • 德語學習
  • 附小
  • 學習德語
  • 同傳
  • 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