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分裂”是不是一種社會病?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5日 0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家每年培養約60萬醫學生,但大約只有約10萬人能穿上‘白大褂’。”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育德教授的一席話,引發了“醫生培養模式是不是該變變了”的討論。

  流失的50萬醫學生去了哪,很多人從中看到了一種“分裂”:一方面是醫學學生的轉行和流失,另一方面又是基層醫療隊伍建設的極度匱乏。“廣種薄收”的醫生培養模式確實到了非反思不可的地步,有評論説這是因為“現有醫藥衛生事業體制對醫生職業缺乏必要保障與激勵”,可在輿論視野中,醫生又常常被置於高收入群體的位置,怎麼能説“醫生職業缺乏保障和激勵”呢?僅僅盯著大醫院的少數醫生不放,而忽視普通醫院醫生的生存現狀,這又是一種“分裂”。

  太多日常事例表明,“分裂”正在成為當下社會的一種代表性症狀。很多人會説這是“制度性産物”,或者是“權力監督不夠徹底”的惡果。沒錯,具體到一些能被媒體聚焦的“大事件”,“分裂”的症狀確實和各種制度的不完善密不可分,可在一些小的社會組織結構中,“分裂”同樣無處不在。比如,有些單位常常鼓勵職工盡職盡責,但是單位卻未必提供“讓職工奉獻工作熱情”的機制。再往小處説,你我等個體也會在不經意間處於“分裂”的狀態。

  無論是美劇《新聞編輯室》在國內的躥紅,還是電影《搜索》的熱映,公眾常常會將媒體人看作正義的化身,認為他們從不僭越社會規則。可是,有些媒體從業者雖然經常批評社會潛規則,他們在看病時也會托關係找醫生,孩子上學時也會求助條線記者爭取能上好學校。我甚至見過一些年輕的“高端”媒體人,從業沒幾年就利用自己的職業資源為自家人謀私利。而這些記者,也常在媒體上抨擊社會潛規則。我們在批評權力尋租時,很少考慮到,自己利用職業資源優勢對社會規則的破壞,是不是也是一種尋租?這又算不算一種“分裂”?

  個體很多時候難免處於“自我分裂”狀態,偶爾會自我懺悔,卻總能找到各種理由平衡自己:要生存就先適應已有的社會規則,之後再憑藉自己的能力和對正義公平的訴求,慢慢改變社會規則。在這樣原諒自己的過程中,其實對潛規則的每一步適應,勢必加大將來改變社會潛規則的難度。這道理誰都懂,但你不由自主依舊要適應。

  一些媒體人“分裂”如此,其他人群和行業同樣也有“分裂”症候,否則,讓孩子從小“拼同學”、圈子文化低齡化,也不會成為新聞話題。

  社會大事件也好,生活瑣事也罷,“分裂”的症候正在這個社會中無孔不入。常常想起一個流行的網絡段子,“我們恨貪官,又拼命報考公務員;我們罵壟斷,又削減腦袋往高薪單位鑽;我們譏諷不正之風,自己辦事卻忙找關係。總之,我們憤怒,不是因為覺得不公平,而是覺得自己處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們不是想消滅這種不公平,而是想讓自己處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

  這些天,同樣流行于網絡的“語錄”還有“你怎樣,中國便會怎樣”。如果説“社會大事件”中的“分裂”關乎制度,那麼針對“生活瑣事”中的“分裂”,每個人是不是都在“你所站立的地方”真正反思這種“骨子裏的自私”?

熱詞:

  • 分裂
  • 美劇
  • 社會病
  • 大事件
  • 培養模式
  • 語錄
  • 自我分裂
  • 搜索
  • 報考公務員
  • 新聞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