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非遺”代表唐三彩燒制技藝瀕臨後繼乏人危境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0日 1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長春8月10日電(記者 馬曹冉)在第七屆中國(長春)民間藝術博覽會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對記者説,現在跟著他學習唐三彩製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擔心這項技藝將來會後繼無人。

  事實上,高水旺的擔憂並不是個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都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人才問題依然困擾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

  “上世紀80年代我們招收一個年輕工人非常容易,上世紀90年代之後一直到現在,招工非常難,年輕人不願意幹這個。”高水旺説起招工難一臉惆悵,“現在工資一漲再漲,但是也留不住人。”高水旺曾有幾個年輕徒弟,也都做得很不錯,可是其中有幾人已經改行了。

  高水旺介紹説,歷史上唐三彩曾在宋末元初失傳,直到清末修建隴海鐵路,這些國寶才重見天日。後來經過洛陽南石山村民間藝人多年探索,刻苦研製,才生産出類似于出土文物的複製品,使失傳千年的寶貴藝術得以傳承。“我從事這行已經三十多年了,我不想看到這項技藝再次消失。”高水旺説。

  浙江縉雲懸雕代表性傳承人陳成科也表達了類似的煩惱。陳成科最多的時候一共帶了60多個徒弟,而現在還在做的只有20多個。“我這個懸雕的技術難度比較高,非常細密,做一個好作品需要好幾年,差一點的也要幾個月。”陳成科説,“我現在給學生一個月一千元,政府每天還給每個學生20元的伙食補助,但學生們還是不肯幹,願意學的還是不多。”

  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專家、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所所長朱立春認為,人才短缺一直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中的一塊短板,如何擴大非遺影響力,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投入到非遺傳承中來是未來的一個重要課題。

  “事實上,去年6月1日,中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正式實施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生活狀況,創作環境都有了很大改善。”朱立春説,“《非遺法》也對非遺傳承人有義務培養人才作了具體規定,但現在來看好多非遺項目進行得並不理想。”高立春認為,好多非遺項目宣傳力度不夠大,人們參與度不夠高,認同感缺失是造成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朱立春説,非物質文化遺産必須得到一個區域、一個族群的普遍認同,讓非遺成為當地人的驕傲,增強當地人的文化自信。但是現在來看顯然很多非遺項目還遠遠沒有做到位,所以也就導致了人才短缺、傳承難等問題。而增強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將成為許多非遺項目的必然選擇。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唐三彩
  • 高水旺
  • 技藝
  • 傳承人
  • 燒制
  • 學生
  • 非遺法
  • 遺傳
  • 人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