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貴州省扶貧生態移民帶動項目內外群眾共同發展致富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7日 12: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民網貴陽8月6日電 (記者 張惠惠)“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能發展”,成為記者在深入採訪貴州省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中聽得最多的4個關鍵詞。而其中的“能發展”,不僅能使扶貧生態移民對象得到發展,同時還帶動了項目之外的百姓也得到了發展。

  鏡頭一:蔬菜大戶&&致富

  銅仁市萬山區黃道侗族鄉有一個蔬菜大戶劉遠燈,前幾年,他家通過易地移民搬遷從深山裏搬到了如今居住的安置房。居住條件的改善後,他通過鄉里農業技術的培訓,決定自己搭建大棚種蔬菜。

  起先他試著搭建了5個大棚種辣椒,規模不大,但因為有了技術支持,辣椒品質好、産量高,鄉里還幫他找到了銷路,讓他看到了種植蔬菜的美好前景。

  移民後的劉遠燈看中了因移民搬遷而閒置的土地,於是他通過土地流轉,並貸款了10萬元,將蔬菜大棚的規模擴展到100多個,僅半年時間就還清了貸款,同時還為當地老百姓的就業提供了崗位,帶動他們一起增收致富。

  黃道鄉的楊清柳鄉長説,針對移民戶的發展問題,鄉里通過對農民進行例如電焊、駕駛以及農業産業技術等培訓,近3年來培訓了將近6000人以上。劉遠燈的成功,不僅證明了培訓的必要性和正確性,更給之後搬遷的移民戶做了好榜樣,讓移民對“家家有存摺、家家有門面、家家有收入”充滿信心。

  鏡頭二:移民新居建設機會多

  丹寨縣長青鄉的張友奎是土生土長的長青人,今年已經62歲的他如今當起了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安置地的水泥工。張友奎説,以前只能靠種地為生,辛辛苦苦整一年下來才5、6000元的收入,碰到收成不好的時候還要少些,全家也就勉強糊口。

  但是當丹寨縣的扶貧生態移民安置點之一選到了長青鄉之後,當了一輩子農民的張友奎當其了工人,一天能有70元的收入,才幹了一個月就有了2100元工資,笑得他合不攏嘴。

  “開挖機的工資還要高!”張友奎眼裏滿是羨慕,如果不是年紀太大,他也想去學挖機去賺更多的錢,不過現在一個月就能賺到以前小半年的收入,還是讓他很滿足了。

  “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建設對我們被選擇的安置地本地人來説,也是個賺錢的機會,聽説以後小區修起來了還有一些公益性崗位給我們老年人做,很讓我期待。”張友奎説。

  鏡頭三:大學生返鄉創業有目標

  家住臺江縣毛坪村的陶玉生今年31歲,作為村裏僅有的幾名大學生之一,他曾經在上海某機械加工企業一直幹到管理部長,但因為身體原因,最終決定返鄉創業。剛回到家,他就盯住了附近革一鄉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

  “我自己也報了名要移民,但是可惜沒有納入這一批。”陶玉生已經在附近準備開一個3畝地規模的磚廠,但他並不只是想以磚為生,有知識有文化的他看向了未來的機遇。

  “以後這裡將變成一個漂亮的小區,被安置的人也會附近的工廠就業,磚廠只是我的一個短期目標,我是想累計資金,以後好跟園區的企業合作。”而就算他現在的這個磚廠,也將帶動當地人的就業。

熱詞:

  • 生態移民
  • 致富
  • 移民搬遷
  • 共同發展
  • 辣椒
  • 發展問題
  • 丹寨縣
  • 就業
  • 農民
  • 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