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環境時評:如何讓中國城市不再脆弱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6日 1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從整體上來説,是一個災害頻發國家。統計數據表明,我國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分佈在氣象、地震、海洋、洪水災害嚴重的沿海和東部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聚集財富的同時也聚集了風險。由於城市對交通、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網絡等設施和系統依賴程度日益增強,使得城市遭遇災害時更具易損性。近十年來,中國綜合抗災能力有顯著提高。但是,從最近“721”大暴雨對北京以及此次颱風“達維”對遼寧造成的重大損失來看,我國在防災方面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總結經驗,全方位提高我國城市的防災建設整體水平。從災害研究角度來講,自然災害現場就是一個天然的試驗平臺。北京的大暴雨不能僅僅視為一個簡單的個案。可以説北方城市在應對水災能力上相對南方薄弱,而南方在面對雪災時則顯得脆弱不堪。這也是和以往災害發生率有一定關係。不過,從近來極端天氣頻發來看,南北方都需要在防災方面相互取長補短。

  其次,完善各項防災法律法規標準與規範。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定了防災減災的法律體系,如日本作為重災國家迄今已制定包括國家《災害救助法》、《災害對策基本法》等在內的各類防災減災法律近40部,每屆政府用於防災的財政資金預算達到國民收入的5%。法律體系完善、防災資金充足,保證了日本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具備了將各種災害事故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的能力。中國應對各種災害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認真研究,不斷完善相應法律法規,並健全防災專項法規,逐步形成配套的防災法規體系。

  再者,做好防災規劃、設計、管理、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城市減災防災全過程的確是以一個由災害的勘查、評價、監測、預報、防災、抗災、救災、災後重建諸環節環環相扣,涉及因素眾多,依賴於高水平的減災研究和管理。交通、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網絡等系統工程被稱為“生命線工程”,一旦因災難導致相應的生命線工程設施破壞,不僅可能阻礙救援工作展開,甚至造成城市癱瘓,引發嚴重的次生災害。因而,現代城市生命線工程的結構安全性應給予高度重視。

  最後是加強綜合防災減災教育。在阪神大地震後,日本致力於建立抗禦災害能力強的社會和社區,促進行政、企業、地區和社區以及志願者團體在災害發生時攜手互助。再如,新加坡建構了社區民防系統,設立民防執行委員會,管理民防志願者。此外,要有政府與民間應急計劃,旨在提高城市整體防災水平。參與、教育、演習等是一個災害學習過程,也是在培育防災的土壤和環境。為此,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的同時,應加強對城市公眾的安全文化知識普及,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公眾防災的自覺行動。▲

  (作者是北京科技大學防災研究所教授)

熱詞:

  • 生命線工程
  • 達維
  • 防災減災
  • 救助法
  • 災害救助法
  • 災害對策基本法
  • 大暴雨
  • 學習過程
  • 試驗平臺
  • 次生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