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上海閒話速成效果勿靈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3日 14: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熱點專題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山楂片”讀成“三隻屁”,本地孩子學滬語笑話不少

  王蔚;張海韻

  上周、本週和下周,連續3個星期三,中福會少年宮都會開設“傳承方言”滬語課堂。記者兩次跟蹤旁聽了孩子們學説上海話的情形,想探究為啥越來越多的本地孩子“上海閒話講勿來”。

  説出的方言笑煞人

  能把上海滑稽劇團青年演員陳靚和上海灘上著名的滬方言專家錢乃榮請來教孩子們説上海話,可見少年宮的這個暑假公益班是有點“檔次”的。問題是,兩位老師講課唸白,許多孩子如墜雲裏霧裏。比如,陳靚教孩子們念“出生證”、“人民公園”,有的孩子卻説成了“畜生證”和“人命公園”,惹得陪在孩子身旁的爺爺奶奶們笑彎了腰。

  家長楊女士説,在學校裏小朋友之間的交流多用普通話,回家後默單詞、造句、背課文都得用普通話思維,即便是閒暇時與家人交流,也會習慣性地説起普通話,久而久之,上海話在孩子們的“語言系統”裏,幾乎變得可有可無、甚至可以完全棄之不用的了。楊女士有時候想用上海話和孩子交談,可是孩子説的是普通話,無意間就會被孩子帶過去,只能也用普通話與孩子對話,孩子偶爾也會從嘴裏蹦出幾個上海話詞語,但蹩腳得簡直讓人無法聽下去,比如,把“山楂片”讀成“三隻屁”,把“油爆蝦”讀成“油爆花”。

  從常用語開始學起

  記者在課堂裏做了初步調查,發現新上海人家庭孩子佔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的大多數孩子出生於上海。雖然父母是本地“新移民”,但他們則完全是地道的上海小囡,只是由於家庭用語是普通話或家鄉話,因此,這些生於上海、長於上海的小囡,一直與上海話“格格不入”,最多也是能聽個大概,要開口用上海話交流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由於本市尚未有官方版的方言教材,因此,主辦方也是“急中生智”,臨時為孩子們編寫了一個學習提綱。比如,謝謝、對不起、不客氣、你好、再見、沒關係等常見的禮貌用語怎麼説;比如,1到10的序數該怎麼用上海話表達。儘管老師會不厭其煩地一再糾正錯誤發音,但令孩子們疑惑的是,明明是都是“二”,“222”怎麼到了上海話裏卻要發三個不同的音。而像茄子、西紅柿、土豆等,孩子們更感興趣的是,它們為什麼要被讀成落蘇、番茄和洋山芋。可惜,課堂上老師沒有給予更多的講解。

  必須創設語境氛圍

  錢乃榮説,上海話其實很好學。以前,上海小朋友在兩三歲時就都會用上海話熟稔交談了,這是因為他們父母的“言傳身教”。現在的70後家長們,過去在學校裏都是用上海話交流的;但80後家長們的學齡時期,恰遇學業負擔不斷增加的年代,每天在學校裏要學習8到10個小時,受語言“慣性”的驅使,他們一天裏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可以鍛煉滬語了,長此以往,他們便疏遠了自己的“母語”。

  至少從已經完成的兩次暑期培訓課的教學情況來看,孩子們説上海話的水平幾乎沒有多少進步,充其量也只是學了些“片言只語”,談不上什麼連貫的口語交際能力,但這也怨不得主辦方,更怪不到講課老師。畢竟時間有限,一個老師要面對大課堂裏的五六十個孩子,且又沒有系統的“聽、説、讀”的配套教材。但兩位老師都鼓勵孩子們,語言的進步關鍵是要創設一定的語境,並堅持開口練習。本報記者王蔚實習生張海韻(暑期教育熱線:聚焦新鮮事、有趣事、煩心事)

熱詞:

  • 口語交際能力
  • 山楂片
  • 老師
  • 新移民
  • 出生證
  • 母語
  • 三隻屁
  • 222
  • 慣性
  • 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