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順應自然才能根治“城市內澇”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3日 08: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史培軍在針對北京暴雨接受採訪時表示,城市內澇責任在建設者,根本原因在於城市規劃未能遵循原來的自然地理格局。史培軍還稱,應急預案中過多理論性、程序性、普遍性的操作方式難以應對每次災難個性化的東西,做不到隨機應變。(據《中國經濟週刊》報道)

  有關城市內澇災害頻發的成因,從史培軍先生的專業分析來看,最主要的教訓在於:城市規劃建設的人為活動,破壞了大自然“排水系統”的原有格局,導致排水不暢、積澇成災。“專業控”的分析,簡單明了地確定了城市內澇的癥結所在。

  無論在平原還是山地,大自然本來有著自己精密的“排水系統”,池塘湖泊可以積蓄雨水,江河溪流可以排泄洪澇,區域水系可以自我調節。然而,人類建造的城市強烈地改變了大自然的原貌,隨著道路、高樓、圍墻等人工建築拔地而起,池塘湖泊被侵佔乃至填平——蓄水能力削弱了,江河溪流壅塞、阻斷——排水能力被削弱了。在人工改造的城市環境中,由於沒有強大的排水系統,疾風暴雨一來,雨水流也流不出去,積水吞也吞不下去,內澇成災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從人類活動與自然規律的基本矛盾來看,因噎廢食地放棄城市發展當然不足為訓,但無視自然規律的城市建設模式也必須深刻反省。內澇成災現象越來越嚴峻地警告我們,違背自然規律的建設終將遭受大自然的懲罰,城市建設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只有“因勢利導”地借鑒大自然的智慧才能永訣水患。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而推進“天人”和睦相處的城市建設,當是其中應有之義。城市建設模式向科學發展轉型,必須協調處理好人的需求與自然“需求”之間的矛盾關係。尊重自然的城建,首先要做到了解自然的“性格”特徵,國土資源、水務、規劃、城建等相關部門要密切協作,在徹底摸清當地自然水文特點的基礎上,經過全面、詳盡、週密的統計、計算和規劃,由城市排水系統自覺地擔負起原本由自然水系承載的蓄洪、排洪功能,才能讓暴雨、洪災馴服於科學的智慧之下。

  現代化城市建設是龐雜的系統,自然水文也是源遠流長的複雜體系,在城市建設需求和順應自然規律之間做好平衡設計,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一座城市的排水系統固然有萬千個節點,而發生嚴重內澇災害的地方,恰恰就是城市排水系統最易遭受攻擊的重點,也是當前城建工程中最脆弱的環節。要對以往歷次內澇災害的詳細情形進行深入剖析,弄清哪些區域容易急雨匯集,哪些地區容易出現排水不暢,哪些災害是城市泄洪能力弱造成的。解決了薄弱環節上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城市防洪的關鍵問題,再從這些關節點出發擴大、延伸戰果,城市內澇並非無法根治。

熱詞:

  • 城市內澇
  • 內澇災害
  • 城市排水系統
  • 科學發展觀
  • 需求
  • 城市建設
  • 城市防洪
  • 大自然
  • 順應自然
  • 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