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房山區安置房建設工地冒雨施工 為鄉親搶建新家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2日 06: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天,城建集團工人師傅在房山區城關鎮安置房建設工地冒雨施工。 本報記者 方非攝

  雨,不速之客,昨天再次造訪房山。不禁讓人為本月5日就要交付使用的安置房捏了把汗。

  清早,記者趕到閻村鎮安置房建設工地。穿上雨披、撐起雨傘,不一會兒,身上仍被淋透。汩汩流淌的黃泥湯沒過了腳面,通往工地中心的泥路上,深深的腳印隨處可見。

  透過密集的雨絲,就見不遠處一輛滿載建材的重型卡車,半個轱轆陷進泥沼,穿著黑色雨衣的工人們排出一字長蛇陣,輪流從車上卸下鋼架、板材,扛在肩上,一步一挨吃力地爬上一處小土坡。坡上,連片的安置房已初現雛形。

  “快快快,搭把手,把混凝土全都重新罩上。”啞著嗓喊話的工地負責人、建工集團前線指揮滕煊,扛著一捆塑料布一溜小跑趕過來。十幾位工人應聲聚攏,三下五除二,把地上眼看要被雨水浸泡的混凝土,重又加蓋了一層。“哥兒幾個一定記著,咱蓋的可是村民的過冬安置房,一丁點兒紕漏都不能有。”滕煊抹一把臉上的雨水,説著又跑下坡加入到抬鋼架的隊伍中。

  一根三四米長的金屬架,足足50斤重,工人們一人肩上扛一根,兩頭顫著往坡上走。腳下一打滑,一位工人倒在泥裏,記者搶步趕到跟前攙他;他點頭致謝,嘿嘿一笑,一骨碌身扛起架子就走。

  一趟、兩趟、三趟……至午間雨稍歇,這位工人馬不停蹄地搬了20多根。終於迎來片刻休息。端著午飯──半快餐盒土豆牛肉、四個野菜餡包子、一小碗紫菜雞蛋湯、一頭蒜,他一屁股坐在帳篷外的塑料布上,記者也終於有了採訪他的機會。

  他叫李紹玉,40歲,建工集團一名普通工人。解開厚重的黑色雨衣,裏面還有一層透明的塑料雨披,兩層全都脫下時,才看見他上身的短袖衫已被汗浸透,緊緊貼在皮膚上。

  他的口頭禪是“沒啥”,問他什麼,總愛説這倆字。記者眼看詞窮,好在工地負責人滕煊也打了午飯走過來。

  “您瞧咱工地的包子有啥特點?”滕煊咬下一大口包子,呵呵一笑反問記者。“皮厚餡兒小,一來做起來快,二來禁餓。”他自問自答。

  “工地吃飯少不了這個──大蒜。”滕煊和李紹玉一邊剝著,一邊説,一頓飯吃一頭蒜,為的是保證不鬧肚子,關鍵時刻別掉鏈子。

  不到十分鐘,滕、李二人一頓午飯囫圇下肚。寡言的李紹玉直起腰來,脫下雨鞋,從鞋裏竟倒出許多碎紙屑。

  “這是?”李紹玉還是嘿嘿一笑,仍不搭話,返身從帳篷裏拿出兩張厚紙板。他比照著雨鞋底,把紙板撕成一樣大小,然後墊到鞋裏。

  “鞋裏常進沙子,墊上這個不磨腳。”他説,一天要換三四次紙墊,這土辦法很管用。

  來不及多説,工人們又投入“雨戰”。 架鋼板、通水電、封頂……一棟棟淺灰色的新屋,在雨中格外顯眼。

  在房山,像閻村鎮這樣的安置房建設點共有50處,近9000名工人正夜以繼日奮戰在一線。不為別的,他們只願鄉親們早日有個家。 (本報記者 鞏崢)

熱詞:

  • 安置房
  • 紫菜雞蛋湯
  • 工地負責人
  • 施工
  • 新屋
  • 鞋裏
  • 房山區
  • 雨披
  • 閻村鎮
  • 建工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