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陜西日報:怎樣消弭別管閒事陰影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7日 1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陜西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市民魏先生見一女子包被搶,魏先生追上去幫忙將包奪回。女子連謝謝都沒説就離開了。目睹這一切的12歲兒子拉著爸爸的衣角説:“以後不要多管閒事了。”兒子稱,“我很敬佩老爸的行為,好心幫別人,最後人家連謝謝都沒説,太不值得冒險了”。(7月22日《華商報》)

  都説童心無欺、童言無戲。透過孩子目睹西安見義勇為遭冷遇的尷尬場景,以及其“敬佩老爸行為”但卻“太不值得冒險”的稚嫩心語,人們不能不為孩子的矛盾心態而倍感糾結與心酸:正是“感恩”的缺失讓孩子油生了“別管閒事”的陰影。

  “見義勇為”曾是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傳統美德,如今卻成為社會需要亟需救贖的稀缺之物。毋庸諱言,儘管其父面對孩子“莫管閒事”的叨叨,還是以“遇到這種事,就算被救的人都沒説‘謝謝’,爸也會去做”回應,但誰又能抹去此事對其父子心理的負面暗示?面對女子不近人情的冷遇和孩子“言之有理”的忠告,一句“爸也會去做”的表態究竟能有多大的説服力?

  從中國既是文明古國又是禮儀之邦的角度考量,“知恩圖報”應該既是社會不可或缺的道德良知,也應當是人們往來人情的禮貌之舉。基於國人曾有“做好事不留名”和“大恩不用謝”的習慣性認知,“這是我應該做的”往往又成為見義勇為者的過謙之辭。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應該的”又常常被誤讀為不屑感恩者的冷漠託詞。儘管我們無從推測該女子的冷漠是否緣于對他人見義勇為的“應該”心態,但就禮尚往來的人之常情而言,“謝謝”至少也“應該”是該女子最起碼的回報。

  凡事都有兩面性。對“社會和諧”的解讀應當有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換位思考、互信互幫的道德涵義,而道贖德救的關鍵更寄望于“見義勇為”與“知恩圖報”有機融合與相互促進。善舉需要社會的褒獎讚譽,更需要當事人發自肺腑的由衷致謝。應該説,孩子將見義勇為視為多管閒事的“冒險”行為,不僅因為見義勇為本身具有不可預測的風險性,更緣于受惠人羞言“謝謝”的不值當,而不容忽視的後果,尤在於對下一代見義莫為的心靈污染,這才是需要人們認真反思的社會隱痛。

熱詞:

  • 知恩圖報
  • 冒險
  • 感恩
  • 女子
  • 孩子
  • 華商報
  • 見義勇為
  • 謝謝
  • 救贖
  • 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