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風自在,帆屬於自己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15: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白樺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一個少年用一些生動的片段描寫了自己一段人生的“冒險”。是“冒險”嗎?當然是。

  我國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封閉的大國。清末,因為有了一些挨打的教訓,才有了一些有識之士,清廷才開始往西方派遣留學生,而且主要是一些娃娃留學生。即使後來到了“文革”時期,也還有少數娃娃留學生被派往“帝國主義”國家,應該説在當時是大怪事,又是大好事。當然,那些小留學生只是數量很少的紅色嫡系,一種極為特殊的措施。“文革”以後,隨著經濟上的開放,公費和自費留學生才逐年增加,大多是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後來中學生也漸漸多起來了。由於娃娃們的負笈遠遊,可以預見,未來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距離會漸漸縮短。當然,直至目前,娃娃留學生的父母依然有不少顧慮和沒完沒了的牽掛,這是可以理解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19-20世紀去西方留學的青少年中,出了許多出類拔萃的精英;但也出了一些連一句外語都不會説的“假洋鬼子”,從西方帶回來的只是一副盲公眼鏡和一根stick。曾幾何時,按有些人的觀點,把娃娃送到西方留學,就是往“大染缸”裏丟,聖人云:“慎染”,我們的先人對於“染”是最謹慎的。我的朋友栗玲、田永昌夫婦就屬於把兒子丟進“大染缸”一類的勇敢人物。他們為兒子田英人選擇了一所美國名校——位於密西根州的美國私立聖瑪麗男子高中。從作者的敘述來看,小主人公既沒有受難的心境,也沒有獵奇的心境;難能可貴的是,他每一步都有小心翼翼地理性的觀察,和冷靜的思考。2009年8月17日,由於他差一天不滿十五周歲,按美國西北航空的規定,不能獨自登機,唯一的辦法就是被“托運”。於是,他就像一件貴重物品那樣被“托運”到底特律。“被‘托運’的滋味真好!”反而比別人都順利,第一段旅途就是一個喜劇式的開場,使他很受鼓舞。他知道中國和美國的中學大不相同,但進了學校,才知道美國的中學和中國的中學是大大的不同。做了充分準備的他,第一堂課就遲到了,而且遲到的原因是找不到教室。聖瑪麗男子高中壓根沒有固定的班級,當然也不會有固定的教室和座位,更沒有固定的同桌。之後,他才漸漸完全真正走進美國的中學生生活,在書中他還饒有興趣給一些老師和同學畫了一些生動的肖像。比如那位副校長Mr Rychcik,既有駕著高爾夫球車兇狠地追趕上課緩慢的學生的一面,又有一天多次給當教師的太太送咖啡的一面。同學Mickey,從北卡羅來納開十三個小時車來密西根上學,僅僅是因為他喜歡冰球,而聖瑪麗中學的冰球隊久負盛名。還有那位喜歡在課堂上和學生鬥嘴的、另類的化學教師Mr Morrison。這些陌生人都變得生動而極具體了。他終於喜歡上了美麗的學校和聖瑪麗的老師和同學。從陌生到熟悉到喜歡,在生活中他有意無意地進行了很多中西方教育、社會的比較和思辨。恐怕這是最了不起的了!

  現在的確有人對青少年有諸多疑慮,其實,後生依然可畏!依然後生可畏。我自己也曾在英人同等年紀離鄉,到只有百里之遙的異地求學。那時除了全力應對貧困、饑餓、功課和思鄉之苦以外,哪有心思想別的事情呢?所以,我要告訴英人的一句話就是:就這樣生活,就這樣學習!

  風自在,無定向;而帆屬於自己。

  (本文係《美國高中怎麼讀——我在聖瑪麗男子高中的學習與生活》序)

熱詞:

  • 冒險
  • 文革
  • 留學生
  • 聖瑪麗
  • 高中
  • 慎染
  • 假洋鬼子
  • 同學
  • 帝國主義
  • 托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