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華西都市報:撤點並校:別抽空“鄉土教育”內核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12: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是撤點並校走過的第11個年頭。隨著撤並“後遺症”漸次凸顯,其存廢之爭也加劇。只是,簡單沿襲或叫停,恐怕都不是糾偏正途。

  7月23日,教育部公佈《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的意見》。教育部表示,將嚴格規範學校撤並,多數家長反對的,將不得撤並;已撤並的學校,確有必要的應恢復。(相關報道見7月24日《人民日報》)

  撤並熱潮,終於被潑上冷水。如果説,十多年前的撤並,是對“村村辦學”積弊的矯枉;那麼,而今的“可適當恢復”,是對矯枉過正的再糾正。

  應該説,撤點並校不乏善意初衷:農村學齡人口峰值已過,學生數量削減;隨遷進城上學的農民工子女在增加;為追求高質量,學生向城鎮學校流動加速。在此情形下,對學校重新佈局,整合教育資源,提升辦學質量,都昭示著撤並學校、減少布點的必要性。

  在撤並推行之初,國家明確規定要“適當合併”“就近入學”。只不過,粗線條的規定、全盤規劃的缺席,讓它在執行中被曲解,“一刀切”式地盲目撤並成風。據統計,2000年到2009年,我國農村小學減少近一半。

  撤並拉長了上學路,學生們或翻山越嶺,或坐上顛簸于鄉野的“黑校車”,這跟“就近原則”相悖,也放大上學的安全風險;在寄宿制下,學校住宿、衛生等條件的“掉鏈子”,承載不起學生規模擴張的需求,寄宿制也損害親情涵養;教育成本堆高,讓輟學現象增多;廢校空置等,都蠶食了農村學生的教育權益。

  無序撤並,並出教育的尷尬。資源的向上集中,擴大了教育不均衡的態勢:農村偏遠地區教育愈加“空殼化”。在“4%的教育投入遲遲未著地”的背景墻下,農村教育更顯窘迫。

  “設庠序以化于邑”,鄉村學校,本是鄉土文明的命脈所繫。鄉邑教化,也是在給鄉土文明埋下火種。可當那些鄉村小學逐漸挂上“養豬場”之類牌子,鄉村的文化底蘊勢必被抽離。在此情景下,“故鄉的淪陷”絕非虛無感慨。

  我很欣賞李泓冰先生的一段話:“對遙遠的鄉村來説,每一個學校,是一堆火;每一個老師,是一盞燈,那光雖是暗淡,卻明明滅滅地閃了幾千年,是燭照中國鄉村的一線微芒,溫暖踏實”。

  如今,教育部重申“聽取家長意見”“可適當恢復”,重燃起“庠序燈光”,也是在修復鄉土文明的缺角,增進均衡教育的希望。給盲目撤並剎車,豐實農村教育的內核,才契合“反哺”之義。失序的撤並,給教育帶來公平的陣痛,是時候對它意義重估了。資源洗牌,不該以掩埋公平為代價。撤點並校,也沒理由吞噬“鄉土教育”的生機。

熱詞:

  • 鄉土教育
  • 內核
  • 教育成本
  • 存廢之爭
  • 教育投入
  • 教育資源
  • 教育部
  • 可適當恢復
  • 就近入學
  •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