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遇到災害,城市如何“應考”?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09: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牛網電子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彭德倩

  近日北京暴雨,帶來生命財産損失,也引發了人們對城市抗災減災機制的關注。我們的城市如何“應考”?需要怎樣的“安全閘”?記者近日請教了有關專家。

  盯住“腳下”與“頭頂”

  國內外多個城市遭遇暴雨時曾出現“城市海景”,上海如何防範?市防災救災研究所副所長、同濟大學教授羅奇峰認為,如果暴雨驟至,短時間內可能有個別地區出現較深積水,但如果相關應急機制到位,可以較快化解問題。雖然本市部分地區排水設施存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但這幾年有關部門已經加快了改造步伐。

  羅奇峰認為,對本市防災機制而言,要注意的不僅是腳下,還有頭頂。颱風天,大風往往伴隨暴雨而至,本市高樓、超高樓不少,這些建築在高空中産生“微擺動”,如不做好事先防範,其上“附著”的廣告牌、霓虹燈等可能成為不安全因素。為此,相關管理部門應做好檢查加固工作。同時,高樓間風效應可能將颱風影響進一步放大,如有必要的話,應在危險區域設立禁行警示牌。建築工地邊的工棚等簡易房屋也需做好加固工作。

  抗災標準並非越高越好

  若將抗災標準都定在“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等較高級別,城市安全是不是就得到保障了?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星翼認為,一個地區採用怎樣的防災體系、付出多少防災成本,防災成功率多高……這都依託于社會綜合效益的評估比較,視當地具體情況而定,不能無原則追逐所謂超高標準。他直言,公共財政除了投入市政建設以外,還有其他多項支出,一味盲目提高抗災級別,有失“平衡”。

  戴星翼指出,防災抗災,也離不開“軟體”支持。所謂“軟體”包含有二:首先是政府管理。有關部門對各類可能發生的災害有沒有科學的應急預案?災害發生多長時間,預案升級到何種程度,有沒有明確規定?對災難的應急響應靈敏度如何、執行力如何?都須重視。其二社會動員機制。災害當前,每個公民都可是抗災力量的重要一份子,若動員有力,可以減少更多損害。

  專家認為,當自然災害使城市功能網中某一節點失效時,極有可能波及其他系統,誘發連串衍生災害。所以,需要認真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的災害鏈,從中發現其對城市綜合危害的規律性與特殊性,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機制。

  相關鏈結

  上海城區:基本達一年一遇排水標準

  據新華社上海7月24日電據上海市防汛指揮部人士介紹,經過政府多年的投資建設,目前上海防汛已經築就四道防線。第一道是千里海塘,全市523公里的一線海塘,基本達到了100至200年一遇潮位加11至12級風的防禦標準。第二道是千里江堤,全長511公里的黃浦江防汛墻,下游段(市區)294公里,按千年一遇潮位設防;上遊幹流及其支流段217公里,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黃浦江兩岸已形成從吳淞口到江浙地界的全封閉防線。第三道防線是區域除澇工程,平均除澇標準達到15年一遇。第四道防線是城鎮排水系統,已建排水系統基本達到每小時36毫米的一年一遇排水標準,機場、中央商務區等重點地區達到三至五年一遇排水標準。

熱詞:

  • 風效應
  • 軟體
  • 災害鏈
  • 災害發生
  • 頭頂
  • 排水標準
  • 暴雨
  • 城市綜合
  • 應考
  • 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