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天災面前主動獲取預警信息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4日 0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記者 汪丹)昨天21時,氣象專家、水利專家就市民關心的“7 21”特大自然災害會商後建議,在暴雨天災面前,本市排水能力應從現在的“兩至三年一遇”標準提高到“十年一遇”標準,並在下凹式立交橋等易積水點修建地下蓄水池以減少道路積水、補充地下水,同時全社會應進一步重視防災減災意識及知識的培養和學習。

  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繼松表示,此次暴雨覆蓋華北地區,北京雨勢最大,是因為正好處於冷暖空氣的交匯區。此次暴雨跟全球氣候變暖不無關係。

  水利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介紹,目前地表溫度升高,致使大氣、水汽循環速率增快,極值性天氣才會頻頻出現。城市的熱島效應也促成了降雨愈演愈烈。空調、汽車等産生的熱氣對氣流抬升的作用不比地形作用小。當熱島效應和地形條件對氣流的抬升作用合到一起時,更有利於降雨。

  王浩也坦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城市排水設施當前顯得十分必要。目前本市大部分地區的排水能力都是兩至三年一遇,標準較低。今後,應努力提高到十年一遇的標準。7月21日,本市遭遇特大自然災害,暴雨中心區遭遇到五百年一遇的暴雨,現有排水能力自然跟不上。實際上,在主汛期前,本市已對蓮花橋等50處立交橋積水點進行了整治,但這場雨實在太大了。再加上城區地面多為不透水材質,又造成了局地內澇。

  王浩院士説,7月21日夜他從西安飛回北京,走出首都機場T3航站樓時發現外面的道路積水有齊腰深,滯留了百餘輛車。每過5分鐘就有車主忍不住要駕車涉水而過,但無一例外都熄火了。“可以看出,大家防災的意識比較薄弱。”王浩説,天氣預報準了,搶險預案也執行了,有16萬人出動參加搶險,涉及防汛、交通、應急等部門。但仍有37人因為溺水和次生災害遇難,其中不少人是因為低估了暴雨的危害。

  孫繼松認為,城市防災減災的主體是政府,但每一位市民也應該具備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識。每個人都要有防災減災的意識,首先應學會主動獲取預警信息。氣象部門發佈預警的渠道有電視、電臺、戶外大屏幕、社區大屏幕、公交和地鐵移動電視等,市民在了解到預報信息後,應在降雨當天關注預警信息及變化。在災害性天氣中,儘量不涉險,確保自己的安全。

  “氣象部門發佈預警,就意味著風險在逼近,大家不要不當回事。因為大部分預警都是確定的信息,預警不解除,危險就還未過去。”孫繼松説,其實雨這樣的自然現象本身不是災害,當自然現象與人的活動發生衝突時,才會發生災害。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各界要主動參與,讓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走到每個人身邊,而不能做“花架子”。

  作者:汪丹

熱詞:

  • 暴雨
  • 預警信息
  • 王浩
  • 降雨
  • 排水能力
  • 花架子
  • 防災減災
  • 水利專家
  • 氣象部門
  • 道路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