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人均每次出國5.63萬元”可否再細點?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1日 0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湛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按照財政部的要求,從19日起,中央部門將集中公佈2011年部門決算、“三公經費”和行政經費等有關數據。公眾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某些數字就此揭開面紗。

  率先公佈的是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數據顯示,去年該辦“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313.05萬元,支出決算數379.04萬元,超過預算近66萬元。超出二成,遠遠超出去年比“比上年增長1.42%”的平均數。

  更值得注意的是:支出的379.04萬元裏,因公出國(境)費支出決算191.57萬元,佔50.54%;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支出決算144.9萬元,佔38.23%;公務接待費支出決算42.57萬元,佔11.23%。

  每天吃掉1166元,似乎不能算太多。但是“人均每次出國5.63萬元”就有點模糊了。“全年使用財政撥款安排辦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所屬單位出國團組8個、34人次”,意思是有人不止出去一次。

  公幹如何?曰:“主要用於學習借鑒國外調水工程關鍵技術、先進設備和建設管理經驗等出國業務培訓和考察支出。”這就更加籠統了。

  管理學曰“細節決定成敗”,“三公經費”的管理情同此理。倘若眉毛鬍子一把抓,公眾依舊霧裏看花、水中賞月,“公開”就失去了意義。前蘇聯設立“土豆局”、“種馬局”,旁觀者輒笑其細得“繁瑣”,殊不知此舉恰恰凸出了人家因地制宜的“實用主義”,説明土豆種馬二者在其國計民生中的重要作用。若干年前的《教師法》把“按時發放教師工資”明文寫入,有法學專家認為“細”是“細”了,但從立法上説是不嚴格的,因為沒有必要把“天經地義”的東西也寫進去——正如“如廁不必端飯碗”沒有必要寫進法律一樣。然而,正因為“細化”了,成了法律條文,廣大教師才每每“理直氣壯”地持“本本”而“討薪”。

  同理可問:團組8個、34人次都是哪些人?身份如何?確係工程技術人員,不走出去學習不行,當然天經地義,但有沒有“外國的奶牛都認識”的中國遊客?而8個團分別到哪學習了何種“關鍵技術”與“管理經驗”?學了多久?花費明細?回來後效果如何?國外先進管理經驗早有例證:招待餐已經細化到具體人數與菜單。所以,公眾問一問以上問題不該算是過分。

  “34人次”應該不全是高職高工,也不知道年平均工資能不能達到5.63萬元?

  總之,率先公佈“三公經費”,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勇氣可嘉,時效性不錯。只是如果能夠再細一點,理由再實一點,或許更有説服力,坊間的輿情也許不會過於“洶湧”的罷。

熱詞:

  • 34人次
  • 三公經費
  • 決算
  • 關鍵技術
  • 管理經驗
  • 細節決定成敗
  • 實用主義
  • 討薪
  • 教師法
  • 南水北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