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剛岔村名追蹤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0日 08: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寧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靳育德

  沿西寧西川北路西行十余公里,路北另有一川,名曰雲谷川。雲谷川俗稱“鱉迭溝”,亦稱雙龍川,一川冠三名,這在河湟谷地是很少見的。進雲谷川不遠有個卡約村,卡約村因發現大量商周時期豐富的文化遺存而名聞史學界,後被史學家以它的名字定名為“卡約文化”。卡約文化是青海古代各種文化遺存中數量最多、分佈範圍最廣的一種地方文化,主要分佈在我省東部農業區及黃南、海南、海北等地,涉及我省十多個縣市,有200多處遺址,比較集中在兩湟、大通和互助,其中尤其以大通上孫家寨、湟中下西河潘家梁、湟源大華中莊最為出名。卡約文化是中原青銅文化的承襲和發展,它集中地反映了青銅時代居住在青海河湟流域的先民們生産、生活的狀況。卡約文化的發掘,為研究和認識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一份極為豐富、寶貴的歷史資料,證明先民們早在史前時期就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繁衍生息,為豐富的中華古代文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過卡約村,一路煙樹村橋,北行數公里,路西有村,名曰剛岔村。説起村名的來歷,還得從數百年前剛察部落從西藏遷移到長江上游的果洛地區游牧説起。剛察部落後又移居到環湖地區,明正德四年(1509)後,因故又遷往黃河南岸的達日朵雲地區,即在今貴德到循化的狹長地域內。其間,族中個別人受親戚引薦,或自謀生路等原因,曾流落到湟中縣雲谷川一帶聚族而居,漸漸成為村落。為了不忘故族,仍以“剛察”為村名,並集資修建了“剛察寺”。後在書寫的過程中,由於隨意性,寫成了“剛岔”。古老的剛岔寺建於剛岔村村西、娘娘山一條支脈的二級臺地上,人稱那兒為“上、下拉加臺”。這兒山勢奇特,從山腳上行,坡分五台,其中最大的第二台地上土地平闊,前臨平川耕地和雲谷川河,靠山面水,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剛岔寺歷史悠久,也屢見於史冊,如《西寧府續志卷之四.田賦志》西寧縣一章中就載:從實徵倉鬥糧中“內支剛岔寺、塔爾寺等共喇嘛兩千二百四十四名,每名歲支衣單口糧一石六斗,共支糧三千五百九十石四斗。”經查史料得知,能由官府核發並歲支“衣單口糧”的寺院,一般是規模較大,得到官府認可的在籍寺院。可惜這一著名的寺院竟毀於清同治、光緒年間的河湟之亂。之後歷經一百多年雨雪風霜,廢棄的剛岔寺原址臺地上當年築屋痕跡仍在,墻垣縱橫,佛殿、僧舍遺跡依稀可見,並遺留有一些柱礎、屋脊獸吻之類的寺院遺物。

  剛岔村因地處卡約文化遺存的中心地帶,村東的開闊川地裏,是卡約文化遺址密集區,斷崖上兩寸多厚的文化層清晰可見。村西河邊緩坡上有一股長年流淌的清泉,水質純潔,經省上有關部門化驗,泉水富含鍶等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礦泉水。由於這裡是川道裏最開闊的地段,北有碧波蕩漾的李家山水庫,西有蜿蜒的雲谷川河,漫步村外,四週青山綠水,“茫茫盡良田”。這些年來,村委會依靠黨的惠農政策,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調整産業結構,開展特色經濟,重視村容村貌的建設,建立了花木育苗基地和特色養殖業,村巷間設有多處休閒亭、文化墻,青松夾道,鮮花滿巷,成為遠近聞名的綠化村,到處充滿了文明和諧的時代新風,已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巾幗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熱詞:

  • 村名
  • 雲谷
  • 剛察
  • 卡約文化
  • 孫家寨
  • 惠農政策
  • 寺院
  • 卡約村
  • 文化遺存
  • 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