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每年半個“北大倉”消失于無形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9日 15: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熱點專題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匯報 “我國農産品的‘收穫後損失’驚人!糧食每年産後損失率超過8%,果蔬損失率更逼近20%。粗略統計,僅每年糧食的損失量就高達500億斤。”7月初在北京舉辦的“2012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暨第三屆中國現代農業産業投融資峰會”上,農業部農産品加工局局長張天佐透露的這些數字,讓人們開始關注“收穫後損失”──糧食、果蔬在存儲、運輸等環節發生的損耗。

  “每年糧食損失500億斤”是什麼概念?有“北大倉”之稱的黑龍江墾區,去年糧食總産量超過1000億斤。照此來看,每年我國約有半個“北大倉”消失于無形。而另一組數據也足以刺痛國人的神經: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糧食産後損失率低於3%,果蔬為1.7%-5%。

  據介紹,糧食物流運輸和農民家庭存儲,是“收穫後損失”的兩個高發環節。我國的運糧方式仍然落後,從田頭到倉庫,農戶還在用麻袋、塑料編織袋裝運;進了倉庫要拆包散儲,等到轉運時又重新包裝,這“一拆一包”的折騰中,糧食損耗大,物流效率低而成本高。

  我國六成糧食由農戶、專業合作社等自儲,而不少地方存儲條件達不到要求,結果糧食很容易霉變、被害蟲老鼠糟蹋……

  “收穫後損失”看起來浪費的是糧食,其實還浪費了土地、化肥、水資源,此外還有人力、農具等的投入。張天佐透露,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5億元,補助農産品産地初加工項目;同時通過財政“以獎代補”方式,支持農戶和專業合作社建造儲藏、保鮮和幹制設施,盡力減少産後損失。

熱詞:

  • 北大倉
  • 收穫後損失
  • 果蔬
  • 存儲
  • 專業合作社
  • 農戶
  • 物流效率
  • 糧食物流
  • 黑龍江墾區
  • 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