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國內專家千年古縣河北易縣探究“易水文化”淵源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8日 22: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保定7月18日電(記者 呂子豪)18日,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院長范周等數十名國內專家、學者齊聚河北省易縣,從易縣北福地史前文化理解、易經文化與易縣的關聯、燕文化的精髓、易水硯製作技藝承襲等方面探究“易水文化”的淵源。

  當日,在由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中共易縣縣委、易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論壇上,易縣縣委書記楊義寶介紹説,易縣,古稱易州,因易氏部落居於易水而得名。隋開皇16年置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置縣史,2006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命名為千年古縣。

  楊義寶説,“易水文化”涵蓋了以北福地史前文化遺址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燕下都遺址為代表的燕文化、以洪崖山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紫荊關為代表的長城文化、以清西陵為代表的皇陵文化和以狼牙山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等。

  楊義寶表示,近年易水硯、絞胎瓷、銅雕等文化産品作為易縣文化特色産品名片打入國內外市場,易縣“擺字龍燈”、易水硯製作技藝、“拾番古樂”被收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時,易縣有北福地史前文化遺址、燕下都遺址、紫荊關長城、清西陵、老子道德經幢、荊軻塔6處國保級單位及200處人文自然景區景點,此外,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還是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學者潘新宇認為,在易縣目前發現的早期人類文明北福地遺址的遺存和出土文物中,其先民的選址營造理念為後世所遵從、祭祀用刻陶面具等的雕刻研磨技藝與易水硯的承襲關係、史前交易活動與易縣的關聯等現象,均體現出“易水文化”的淵遠流長。

  而保定市後山文化學會秘書長賈延清則從易經的形成與發展、易水河畔曾存在的易氏部落和易陽國等研究,得出“易水是易經的發祥地”的學術論斷。

  中國長城學會會員、易縣文物保管所原所長張洪印稱,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等千古絕唱,以及“忠義”“仁厚”“尊賢重義”“勤勞苦幹”的古老易州精神,這些正是燕文化的精華所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易水硯技藝傳承人鄒洪利稱,出土文物證實,易水硯已有1800多年曆史。易水硯採用的平雕、立雕、透雕、陰雕、陽雕、高浮雕等多種純手工雕刻技法,與“易水文化”息息相關。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院長范周表示,當前把文化轉化為文化産業,最關鍵要把握好“四化”,即:以文化人、以文化業、以文化城、以文化品。要早日把“易水文化”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學術界和文化産業權威機構的共識,並推廣到全國乃至世界。(完)

熱詞:

  • 燕下都遺址
  • 古縣
  • 荊軻塔
  • 文化産業
  • 河北易縣
  • 文化産品
  • 文化特色
  • 中國傳媒
  • 忠義
  • 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