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18世紀歐洲很多貴族都用中國墻紙裝飾房間,近年倫敦拆除一些舊屋時還發現了這種墻紙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7日 2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維院中國展廳中的瓷器、書畫等很受關注宋金峪攝

  文化篇

  羊城晚報特派倫敦記者鄧瓊宋金峪馬漢青

  英國國立維多利亞伯特博物院(以下簡稱“維院”)在知名度上是僅次於大英博物館的博物機構,這裡專門開設有“清代外銷商品展廳”,著實給專程前往探尋廣東與英國文化交流淵源的羊城晚報記者不小的驚喜。

  到訪的那天,維院亞洲部中國藏品主任劉明倩女士專程引導我們參觀,從劉女士的介紹中,記者有一個更大的發現:當年盛産外銷畫的廣州,與英國歷史最為悠久、且為英女王提供私人銀行服務的庫茨(Coutts)銀行之間頗有淵源。

  維院探訪

  中國展廳

  由港商捐建

  劉明倩是香港人,在維院服務已近20年。她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維院原先設有八個藏品部,除了遠東和印度兩部合為現在的亞洲部,收藏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中東等地的藏品外,另外六個藏品部分別是雕塑、絲織品、金屬品、陶瓷、繪畫、版畫等。

  記者跟隨劉明倩來到了中國展廳,這裡成套展示著來自中國的傢具、書畫、瓷器、服飾等。即使是來自清代皇家的藏品,也多屬於日常用品,並按生活場景來陳列,顯示著維院收藏“生活藝術品”的主旨。劉明倩介紹,這個展廳是香港富商徐展堂先生於1988年前往英國擴展業務時開始捐鉅資建立的,查爾斯王子曾代表王室設宴致謝,並提議以徐展堂的名字命名中國藝術館。1991年6月,這座歐洲首個由中國人援建的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由查爾斯王子主持開幕儀式,徐展堂以中文致詞,當時許多老華僑感動得淚流滿面。很有特色的是,這裡的展品都在通行的英文説明之外,配有中文繁體字的譯文,“這是徐展堂先生當年特別要求的,也使得維院成為當時歐美的博物館中唯一一家配有中文説明的”。

  外銷展品

  全來自廣東

  穿過中國展廳,就來到了“中國外銷品展廳”。劉明倩告訴我們,這裡展出的基本都是清朝中後期,中國人很少用到,但又在中國製造、直接賣到歐洲的外銷品。廣東是當時唯一的出口地,而且像廣彩、牙雕、手工繪製的扇子、墻紙等,肯定是廣州出産的。

  廳中顯眼處有一條依對角線展開近兩米的大廣繡披肩,是典型的外銷品。劉明倩向記者解釋:“這條披肩是1830-1860年間,從廣東進口到英國送給當時的瑪麗皇后的,上面繡著許多中國生活和戲劇的場景,還很有嶺南水鄉特色。”她指出,類似的展品還有墻紙、床罩等。

  記者發現,在展廳相對應的兩面墻上,各挂有一幅用鏡框鑲嵌的高近四米、寬不到一米的“中國畫”,內容為中國制售茶葉和官宦人家出遊踏春的場景。這是當年專門應往來外商要求定制的“廣東墻紙”,完全採用手繪水彩畫的形式製成。

  劉明倩説,這些墻紙大概出産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記者從維院了解到,十八世紀歐洲很多貴族老宅都用這類墻紙裝飾房間。直至近年,倫敦拆除一些舊屋時,還不斷有人找到博物館,要求鑒定或詢問是否需要回收這樣的中國墻紙。但廣州市文化局、廣州博物館的專家來看過,表示廣東現在可見的史料當中已完全不存在製造墻紙的內容,所以他們都不知道廣東還曾有過這一“特産”。

  鄧瓊、宋金峪、馬漢青

熱詞:

  • 墻紙
  • 藏品
  • 特産
  • 外銷
  • 清代
  • 書畫
  • 廣彩
  • 版畫
  • 中國畫
  • 床罩
  • 搜索更多墻紙 藏品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