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朱康有:重視和平、慎用戰爭是中國軍事價值取向明顯特徵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7日 09: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黃子娟) 今天,由人民網軍事頻道和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共同策劃的“國防文化”系列訪談第六期與網友見面。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哲學教研室副主任朱康有教授與網友交流“中國傳統軍事價值取向”的問題。朱康有認為,和平發展道路的選擇,是中國文化歷史的“內生規定”,中華民族歷史上很少對外發動侵略性的戰爭,從而贏得禮儀之邦的美譽。重視和平手段,慎用戰爭手段,是中國軍事價值取向的一個明顯特徵。【進入訪談頁面】

  朱康有介紹,重視和平手段,慎用戰爭手段,是中國軍事價值取向的一個明顯特徵。歷代戰略家無一例外地將“天下太平,長治久安”作為最高戰略目標。春秋時期楚莊王説:“止戈為武。”對“武”字作這樣的結構分析,本身已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熱愛和平這一特徵。《管子》中最早出現了“和平”一詞:“致德,其民和平以靜”(施之以德,老百姓就和平而安定),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認為和平本質上是消除戰爭的一種安定平和的狀態。比如,西漢王朝對匈奴的戰爭,其戰略目標不是為了戰爭,而恰恰是為了和平。並且,一旦戰爭平定,漢武帝就在邊境通過新設的郡、縣和治所,把漢民族先進的農耕技術及文化向落後的“夷蠻”地區傳播,充分遵循當地習俗,免除賦稅,給予地方高度的自治權。

  中華民族歷史上很少對外發動侵略性的戰爭,從而贏得禮儀之邦的美譽。明代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帶住國外的是瓷器和絲綢,並沒有利用當時最強大的海上力量去建立殖民地。中國歷史上戰爭不少,但大多是實現或維護國家統一、推動民族融合的手段,在近代又是反抗抵禦西方列強侵略的合理産物。翻開中國民族史,很少看到哪一個民族問題是以單純武力征服方式解決的,而代之以通婚、通商、互換人質等和平方式。昭君出塞的歷史典故為歷代所傳頌。華夏文明得以源遠流長,經久不衰,這與中國人歷來追求和平,謀求統一的傳統不無關聯。在處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關係的過程中,儒家把“修身”與“平治天下”緊密連結在一起,主張走一條由“仁”而“和”的和平之路。杜甫的詩中説,“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列國分土,自有一定的疆界;只要能夠抵禦外來的侵略就可以了,不應當以多殺人為勝利有功),代表了一種典型的對戰爭與和平的理性思考。

  朱康有説,由此可見,和平發展道路的選擇,是中國文化歷史的“內生規定”。與此相關的,是西方主流戰略文化對“強者法則”的推崇,以及對“暴力”與“強權”的價值的認同。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裏特認為:“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古希臘軍事歷史學家修昔底德關於“和平不過是兩次戰爭的間歇”的論斷,成為西方對和平本質的經典論述。近代思想家尼采甚至認為:“人若放棄了戰爭,也就放棄了高尚的生活。”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找不到像日本《明治遺訓》、德國《德皇雄圖秘著》、俄國《彼得一世遺囑》那種具有侵略擴張傳統的文字依據。

熱詞:

  • 軍事價值
  • 和平發展道路
  • 慎用
  • 戰爭手段
  • 軍事頻道
  • 和平方式
  • 戰爭與和平
  • 管子
  • 內生規定
  • 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