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不一樣的雙搶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6日 1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潮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每年大暑前後,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而農民卻要在這前後十來天時間裏,將成熟的早稻收割回來,脫粒,翻曬,歸倉;再翻耕耙耘,然後將晚稻秧苗及時搶插下去。那頂烈日、冒酷暑、戰高溫,搶收搶插的勞動場景,讓脫離農村生活三十多年的我記憶猶新。

  那時老家還沒通電,農活都靠手工和畜力。七月中旬,老爸就將鐮刀磨得雪亮,然後擇一個晴日,開鐮收割。我戴一頂草帽,脖子上搭一條擦汗的毛巾,隨爸下田。不到二十分鐘,我就感到腰酸背痛;半天下來,後背上就被太陽曬起了水泡,手指也被割破了幾道血口,汗水滲進去,一陣陣鑽心的痛。

  割下的稻禾鋪曬在田裏,到下午再打捆成稻把挑回來。挑稻把用的是杪擔,兩頭尖而翹,挂在杪擔上的稻把一旦滑下來,就在地上摔一層金燦燦的稻穀。我將杪擔兩端插進稻把,像舉重運動員一樣咬緊牙關,使盡全身力氣,將負重的杪擔挺舉上肩,再一溜煙似的趕回曬場——挑稻把途中是萬不可放下擔子歇息的,因為杪擔上的稻穗朝下,歇擔子會將稻穀壓脫下來。僅挑半天,雙肩又紅又腫,磨起的水泡被壓破,火燒火燎地痛了好長時間。

  耕牛是莊稼人得力的幫手。1983年,我家的大水牛誤食毒草病死,雙搶中一時借不來耕牛,我和老爸、大哥只得帶著釘耙挖田,再將泥疙瘩一塊塊地刨碎。粘重的田泥像年糕似的連成一塊板,一釘耙下去,得使出吃奶的力氣才能翻過來,不一會,雙手掌磨出了厚厚的水泡。一畝水田,三人苦挖了三天,才勉強翻耘平整。而我的雙臂有説不出的酸痛,一連幾天都顫抖得端不穩飯碗。那種痛楚,至今讓我刻骨銘心。

  最難熬的還是插秧。面朝水田背朝天,烈日下田裏的水溫有五十多度,熱氣熏臉,腹背受熱,感覺自己快成了煮熟的大蝦。而那些螞蝗常來添亂,悄悄地爬到腳上狠咬一口,好端端的一雙腳,就這樣被咬得千瘡百孔,又痛又癢。

  每年一度的雙搶結束,皮膚曬黑了,後背蛻皮了,手肩起泡磨爛了,腿腳破口潰瘍了。惡劣環境下高強度的勞動,讓我經受過一次煉獄般的煎熬,以致一提起雙搶,我都起一身雞皮疙瘩。

  後來,農村的雙搶漸漸輕鬆起來,與以前大不一樣了,那些彎腰割稻插秧的勞作漸漸地被鐵牛代替,當年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的忙碌已成為過眼煙雲,農業生産漸漸實現機械化了。

  今年暑假,我和讀大學的兒子回老家。時值農村雙搶,客車沿著新修的桐樅路和S320省道行駛,透過車窗望去,沿途一台臺聯合收割機穿梭在稻田裏,歡快地“啃吃”著黃燦燦的稻穗,再吐出切碎成草屑的秸稈,均勻地漚在田裏;一輛輛小四輪拖拉機在機耕道上奔馳,不停地將碼在田埂上裝滿稻穀的麻袋運回曬場;收割後的水田裏,一台臺旋耕機“突突突”地歡唱,耕耘的泥漿掀起陣陣水浪;一台臺機動插秧機載著如茵的秧盤,在平整如鏡的水田裏抒寫著綠油油的詩行……

  大哥一家人也正從山東回來度假消暑。原來家裏的責任田已由村子裏種糧大戶統一耕種,大哥他們則外出打工、經商。記憶中曲背躬身、搶收搶插的忙碌場景再也沒有出現,呈現在眼前的是機械化從容有序的勞作,是鐵牛奔馳田野的歡歌,是新農村日新月異的英姿。

  想一想,也不過是短短的三十多年,農村就面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緊張而忙碌、艱辛如煉獄的雙搶,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熱詞:

  • 雙搶
  • 1983年
  • 秧盤
  • 水田
  • 稻穀
  • 插秧
  • 突突突
  • 挺舉
  • 稻穗
  • 耕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