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華西都市報:珍視“環境自測”中的公共情懷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6日 1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着越來越多的環保事件出現在人們身邊,自購檢測設備進行環保自測如今變得普遍,不過記者了解到,根據2009年4月環保部公佈的《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這種自測被嚴格限制,一旦該《條例》正式出臺,民間的自測行為可能被禁止。(7月15日《新聞晨報》)

  環保民間自測被禁止,顯得很突兀,很愕然。於民眾而言,像是兜頭澆了一盆涼水;對於環保部門而言,這種掩耳盜鈴似的“嚴格限制”,不但不會降低公眾的關注度,還可能激起更大的自測熱忱——明顯偏差的官方數據、別無分號的環保監測,都使得公眾喪失了信心,轉而將這份關注訴諸於環境自測。

  堵不如疏。對民間環保意識覺醒的看待,決不能停留於“給政府找茬”這麼淺表的層面。公眾對環保的關心以及自測行動的普及,正可為政府所用,稍加引導成為重要的環保力量。環保部作為國家環保管理部門,經常呼籲全社會加強環保意識,怎麼到了“環境自測”,就掄起大棒?

  在我看來,民眾對環保部門監測數據的質疑,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政府部門的執法行為缺乏民眾參與,公權部門“主導”意識過重,“獨角戲”式的監測難以得到公眾認同。同時,環保監測數據的監測、分析、處理各個環節,程序都不透明,使得公眾被模糊於局外人的定位,知情權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公眾的“被剝奪感”,同樣在環保領域存在。比如福建紫金礦業造成污染,被當地政府瞞報,就很辜負民眾期望。

  要想消除公眾的質疑,首先要提高環保監測的透明度。質疑源於不了解,止於公權部門的信息透明。其實,公眾的“環境自測”並無惡意,公權部門一定要引導民眾充分參與,敞開胸懷接受監督,用“陽光改革”在民意中找到前進的着力點。

  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博弈機制。來自民間的檢測結果,畢竟存在儀器性能低、質量認證和業務准入缺失、性能和精確度有局限性等不足。但是,民眾直觀感覺與官方環保數據的差異、自測數據的真實程度與利用方式,都是環保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要想妥善解決,必須要形成合理的博弈機制。讓民眾、企業、政府部門等不同訴求都拿到公平的平臺上進行博弈,才能保證環境監測的可信,從而消弭質疑之聲。

熱詞:

  • 環境自測
  • 新聞晨報
  • 獨角戲
  • 主導
  • 條例
  • 情懷
  • 環保部門
  • 環境監測管理條例
  • 環保意識
  •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