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最美”何以要承受道德之焦慮?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5日 03: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浙江富家女周曉麗近十年收治了900多名智障兒童。由於媒體的報道,她成了名人,有網友稱她為“最美富二代”。但周曉麗對被如此稱譽表示反感,覺得和自己“不搭界”,直言“做的這些事都是自己力所能及之事”。(7月13日《羊城晚報》)

  周曉麗對“最美”稱號的拒絕,值得我們反思。“最美”是近些年來廣大人民群眾對身邊涌現出來的道德楷模的熱情讚譽,“最美媽媽”、“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護士”、“最美大學生”、“最美孕婦”……他們的事跡,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大千世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本來不美的人,也喜歡別人説他(她)美,可我們眼前這位十年來收治近千智障兒童的周曉麗,為什麼會反感入選“最美”呢?

  曾幾何時,人們對好人好事動輒貼上“最美”標簽,喜歡把這群人“神聖化”:“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最美警衛戰士”高鐵成等楷模,是“最美”的典範,也引發了輿論的熱議,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浙江富家女周曉麗被稱“最美富二代”,竟然被旗幟鮮明地拒絕“最美”稱號,這種拒絕是一份社會道德的尷尬,讓社會愕然。不難看出,這種喜歡把人“神聖化”現象,背後所體現的是全社會極度的道德饑渴和焦慮。

  這種道德焦慮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當前社會現實中的確存在:摔倒的老人無人扶、軋傷的孩子無人救、被救人者冷漠離開,助人為樂、見義勇為這些原本天經地義的行為成為遲疑不決的糾結。但社會的“道德信心”不能被輕易否定。一方面,在一些媒體的“選擇性報道”中,“路人冷漠症”有被過度渲染、放大之嫌;另一方面,每一次“痛心”與“焦慮”的背後,恰恰説明,如潮的向善之心從未泯滅和走遠。以小悅悅事件為例,事發後,僅在新浪微博的轉發與評論就多達453萬餘條,微博“小悅悅悼念堂”的關注者多達19萬餘人。這種道德渴求、對善與惡的鮮明立場,不正是道德復蘇、弘揚的最堅實基礎嗎?“最美富二代”周曉麗當然值得尊重和褒揚,她美在能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自己關心帶給了眾多的智障兒童,更美在能把這種善行作為自己的事業堅持下來。“最愛”是道德焦慮後的渴望和等待,社會應培養“普愛”,營造誠實信用的道德環境。

  周曉麗拒絕“最美”稱號不是壞事,值得宣傳部門關注,我們社會急需一種真正的無私的美德去引導、感化。

熱詞:

  • 最美
  • 周曉麗
  • 道德環境
  • 最美富二代
  • 道德楷模
  • 智障兒童
  • 羊城晚報
  • 最美司機
  • 富家女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