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新觀察:"最美現象"折射中國英雄發掘變遷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2日 10: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5日上午,杭州殯儀館前聚集了許多人,他們懷著共同的心願來到這裡——送杭州好司機吳斌最後一程。圖為哀悼會上的橫幅。李晨韻 攝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題:“最美現象”折射中國英雄發掘變遷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最美媽媽”、“最美婆婆”、“最美農婦”、“最美交警”、“最美農民工”、“最美護士”……這兩年,發端于網絡的“最美”體成為媒體使用最頻繁的詞彙之一。謙虛含蓄的中國人用“最美”褒獎那些感動社會的身邊普通人。

  2012年3月5日是官方號召向雷鋒學習的第50個紀念日。雷鋒和後來的歐陽海、戴碧榮、草原英雄小姐妹、賴寧、徐洪剛等英雄人物,至今還深深印在一代人腦海中。

  與十多年前官方樹立英模、媒體宣傳英模、普通民眾學習英模的年代不完全相同,現在已是一個平凡人隨手拍下身邊閃光點、網上流傳“頂”起英雄的時代。

  從徒手接住墜樓女童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到從車下救出兩歲女童的“最美婆婆”陳賢妹,從奮不顧身救學生、雙腿截肢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到身負重傷、依然緊急剎住大客車的“最美司機”吳斌……普通民眾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美,用網絡表達傳播美,再由傳統媒體放大美,最終給予這些“最美”人物官方認可和獎勵。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表示,社會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正如二戰時期,英國一位年輕母親在10多歲兒子的墓誌銘上寫的那樣:“全世界的黑暗,都擋不住一根蠟燭的光明。”只要人們都像雷鋒、像張麗莉那樣,做好每一件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小事,人們所期望的美好社會,就會化作現實。

  與“向雷鋒同志學習”口號“同齡”的公方彬近年來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上,從更宏觀的層面看待這個中國共産黨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的命題:“它是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所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則,建立中國的核心價值體系不僅能幫助世界了解中國,還能讓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

熱詞:

  • 最美司機
  • 最美女教師
  • 最美
  • 最美現象
  • 英雄人物
  • 感動中國
  • 最美媽媽
  • 最美婆婆
  • 同齡
  • 助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