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天津開發區鹽鹼灘上四季綠(走基層 一線見聞)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0日 03: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天津市區出發,一路向東南就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泰達)。時值盛夏,走在開發區的大街小巷,草木蔥蘢令人心曠神怡。而就在2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大片不毛之地,茫茫鹽場和寸草不生的鹽鹼荒灘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甚至被國內外專家判定為“綠色植物禁區”。但現在,這裡已成為綠草如茵、綠樹成群的宜居城區,300米內就有街頭綠地,500米內就有大型公共綠地,3公里內有城市公園,實現了“四季常綠、三季有花”。記者跟隨泰達園林公司的建設者實地探訪了讓鹽鹼灘綠樹成蔭的奧秘。

  開發區八大街,一條密布著各種綠色植物和花卉的綠道初步成型,月季園、藤本造型園、中草藥園等十二塊根據物種劃分的植被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幾十公里的狹長地帶,麻雀、喜鵲嬉戲其間,一股植物與花朵交織的清香撲鼻而來。“這兒是我們的植物資源庫,主要篩選培育耐鹽植物,只要在華北地區能生長的植物在我們這裡也都能生存!現在我們的植物收集量在華北地區都是前幾位。”泰達園林研究中心植物資源與逆境研究室高級工程師田曉明博士自豪地説,“根據規劃,這片土地是高壓走廊。不能修建人工建築,我們正好利用這片空間,26萬平方米的植物園建成後面向社會開放。”

  言談間,幾根從地下伸出的水管引起了我的注意,“鹽鹼地上能種花種樹,就全靠它們了!”田曉明告訴我,濱海地區曾有上千年的曬鹽史,距海岸僅7公里的開發區,全境33平方公里曾是我國三大鹽場之一長蘆鹽場的鹵化池;加上原始地表距海平面不到兩米,地勢低窪直接導致海水倒灌、土壤含鹽鹼量奇高:地下水位距地面僅有半米,1立方米土壤全鹽含量最高達7%,是一般植物極限承受能力的10倍;同時年蒸發量卻是降雨量的3倍。百姓戲稱這裡種下的樹“一年綠、兩年黃、三年進灶膛。”有外國專家曾直截了當地説:“這裡根本不具備綠色植物生長的條件!”即便現在,如果在一些原始地貌上施工,最快兩鐵锨下去就能看見鹽鹼度很高的地下水。

  土壤成了制約綠化的最大瓶頸,經過實踐,泰達園林的建設者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辦法:在原土層上隔離加舖一米符合植物生長的新土層,並通過盲管排出鹽鹼度較高的地下水,“這些露出來的就是排鹽鹼水的盲管。”田曉明説,改良後1立方米的土壤含鹽量在0.3%以下,pH值在8.3以下,植物成活率在97%以上,“鹽鹼已經不是阻礙植物生長的問題。”

  土壤鹽鹼度高的問題解決了,新土從哪來?總不能去挖耕地吧?面對記者的疑問,泰達園林的高工楊永利博士帶著記者來到不遠處一片鬱鬱蔥蔥的白蠟樹林。“你看看這些土有什麼不一樣?”“顏色淺,怎麼還有這麼多白色粉末?”楊永利告訴我,直接購買土壤不僅成本高、而且破壞環境。因地制宜,“開發區附近港口吹填造陸産生的淤泥、電廠粉煤灰和鹽場的鹼渣到處都是,還沒人願意要”,但這些外人眼中毫無價值的廢物卻成了園林建設的“金疙瘩”,通過合理配比、培肥等技術措施,三種廢棄物混合後就成了適宜植物生長的新土源,現在僅開發區內應用這項技術的綠化面積已經超過了10萬平方米。

  “三分種、七分管,在土地條件惡劣的開發區更是如此。説實話,現在開發區在鹽鹼灘上的這1633萬平方米綠地像是個被精心呵護的‘大花盆’,還需要我們在技術上繼續創新。”泰達園林總經理張清説。

  作者:靳 博

熱詞:

  • 泰達
  • 鹽鹼灘
  • 全鹽
  • 綠道
  • 四季
  • 植物生長
  • 基層
  • 綠色植物
  • 盲管
  • 天津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