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走進玉門關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9日 12: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茂名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漫漫絲綢之路,是一部恢宏的歷史畫卷,文物畫卷,風光畫卷。絲綢之路之行,既是西北風光之旅,更是文化之行、歷史之旅。那“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刃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句,為今天的絲綢之路更增迷人的魅力,吸引了一群群膚色不同、語言不同、頭髮不同、鼻子不同的人去那裏觀光、求索。學文科出身的我,對歷史底蘊豐厚、壯闊的西域風光、燦爛的佛教文化頗感興趣。去年末,和幾個旅遊“發燒友”冒著凜冽的寒風,風餐露宿,馳騁在黃沙滾滾、荒涼孤寂的大漠、戈壁,風塵僕僕,就為了印證那一首首時常在心中吟唱,連讀小學、初中的學生都會朗誦的詩句!

  恣意奔行在茫茫的戈壁灘上,遠望,只見黃沙漫漫,寸草不生,飛鳥不見,天連著地,地連著天,沒有邊際,沒有盡頭,有一種博大空寂的美,粗獷原始的美,使我感到神清氣爽,胸懷開闊,人世間的塵囂和煩惱都拋到了九霄雲外,仿佛回到了遠古的洪荒年代;近看,戈壁灘上遍地的黃沙、塵埃和礫石時,有一種自然感和親切美,這是大地母親向大自然坦露最真實、最原始、最質樸的一面。在我國,也只有在大西北才能見到這種獨特的自然景觀,因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旅遊價值,成為塞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據歷史和考古學家考證,唐代的玉門關已由敦煌故址東移(在今敦煌市西北邊90多公里處,如今已是一片默然無語的的廢墟)。我們去尋覓的是西漢時期,也就是東漢名將班超駐守30多年的西域邊塞遺址。姑且不論今天的玉門關,是唐代的還是東漢時期的,踏足在方寸盤城的墻腳下,就當它是古詩中的玉門關吧。只見這黃土色的古堡,呈麵包狀,佇立在高於周圍的沙丘上,儼然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將,白髮蒼蒼,幾十年如一日,苦守邊疆,有説不出的悲壯和蒼涼。環視四週,只見空曠寂野,荒無人煙。遙想一千多年前,那“駱驛不絕,商賈如雲,駝鈴聲不斷”的繁華景象,是何等的熱鬧,何等的輝煌!也使人從內心發出“滄海變桑田”的由衷感嘆!

  回程,在同行“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送別聲中,在豎立著“玉門關”幾個大字的牌坊下,細讀柱子兩旁的對聯“看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秦燧漢關今猶在;聽塞外羌笛胡角馬嘶,張騫李廣俱往矣。”頓感氣壯山河,悠悠歲月,歲月悠悠。古時,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以及“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句中描摹的一幅幅金戈鐵馬,古代將士視死如歸,保家衛國的悲壯情懷,不斷展現在我的面前。是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熱詞:

  • 玉門關
  • 發燒友
  • 唐代
  • 絲綢之路
  • 羌笛
  • 詩句
  • 連讀
  • 西域
  • 古堡
  • 吟唱
  • 搜索更多玉門關 發燒友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