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這時,老師應稱為教育促進者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9日 08: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沙晚報 熱點專題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記者 周輝霞 實習生 石群)一到暑假,就有浩浩蕩蕩的遊學隊伍走出國門,奔赴世界各國;一到暑假,選擇語言類培訓的學生人數就迅猛激增。遊學世界、掌握一門外語,就是國際公民,就是教育國際化嗎?昨日,來自英國、中國的近百名教育專家,在長沙以此為切入口,共同探討教育國際化之路的發展方向。

  疑問:教育國際化非要走出國門嗎?

  答:多元文化理念應滲透到孩子每一堂課

  【背景】全球經濟、技術和文化一體化的進程中,政府、學校、家長和孩子都意識到,培養孩子的國際化視野、提升孩子在未來世界競爭力的重要性。來自教育部的《2011年出國留學趨勢調查報告》稱,中國學生出國留學人數連續4年以超過20%的比例增長,2011年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已超過30萬人。

  “假期組織遊學夏令營、與世界各地的學校牽手結對、雙方派老師和學生進行互訪……中國許多學校的國際化交流,停留在急於與世界建立聯絡的表面上,真正在課程上將多元文化理念進行滲透的,才剛剛起步。”中央教科所比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素這樣談到中小學校進行國際化交流的現狀。

  昨日,近百名教育專家在由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和芙蓉區教育局共同主辦的中英聯合“教育國際項目負責人高級研修班”上,探討教育國際化與全球公民的培養問題。

  與會的專家認為,走出國門是教育國際化程度的參考指針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怎樣讓更多普通學校的普通學生,能夠不出國門而具有全球視野。王素介紹,國外的學校不側重於與外界建立聯絡,而是更關注將相關內容通過課程設置,滲透到每個孩子語言、數學等每一堂課和校園活動中,側重於引導孩子理解世界公民、培養領導力。而這一點,值得中國的學校借鑒。

  疑問:互聯網對傳統教育的挑戰如何應對?

  答:老師要順應趨勢從兩個方向定位角色

  【背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傳統的關起門來教學生的模式一去不復返,孩子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學習,而不是只通過老師的課堂才能獲得知識,這也將是未來孩子面對的課堂形式。

  彼得 赫爾 瓊斯是英國資深課程領導力及國際文化交流專家、國際組織“課程基金會”首席執行官。昨日,他一邊進行“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課程的未來”講座,一邊用手機拍攝現場的照片,並告訴聽講的人員,他應曼徹斯特一位校長的要求E-MAIL幾張中國老師學習的照片,因為後者正組織師生進行一次了解中國的課堂研究。彼得以此為例,傳遞一個概念:不是會説英文、會用計算機、在全球旅遊才是全球公民,一個克什米爾地區的女孩通過互聯網與哈佛大學的老師對話,就體現了全球公民的特質。

  通過互聯網上網絡公開課、下載各種各樣的學習軟體,可以將全世界最優秀的老師請進教室,那未來的課堂還需要老師嗎?對此,彼得認為,老師要順應這種趨勢,嘗試從兩個方向來定位自己的角色,一個方向是,在擁抱這些優秀的教育資源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可替代的個性化指導,或者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區域學生特色將互聯網資源重新組合,化為己用。另一個方向是,將A、B、C和數學、語言等知識性的傳授交給互聯網上的優秀老師,自己則側重於教授孩子面對挫折、培養愛心、樂觀勇敢、生活技能等情商類的學習,“這時候,老師不應稱為老師,而是教育促進者”。

熱詞:

  • 教育國際化
  • 教育專家
  • 老師和學生
  • 教育資源
  • 促進者
  • 課堂
  • 遊學
  • 數學
  • 王素
  • 2011年出國留學趨勢調查報告